口述内容
俺生在秦家土寨,长在秦家土寨,发小就天天见海,却跟海没有什么缘分,在潮水落下去的沙泥滩中挖过几天蛤蜊,便是俺对大海的童年记忆。听长辈们说,老早以前,朝廷的军队曾在俺们这个村子里扎过寨,所以就叫土寨村。后来一村为二分开成了两个村,一个叫江家土寨,一个叫秦家土寨。无论江家还是秦家,祖辈们从没有出海打鱼的历史,在东面即墨“小管岛”的海湾子里,大海赐给俺们村落的潮间地带,什么也不能做,海港建不成,码头无法建,所谓浅滩捕捞,不过是老人和孩子挖点蛤蜊的状况。俺秦家世世代代没有在海上捣鼓营生的,村子不靠山,吃不着山;靠海,却尽是沙泥滩,也吃不着海,大多数人家只能靠着在地里种庄稼为生。
俺爹除了能干农活外,还有门裁缝手艺,不仅村里有名,邻村的人也来找俺爹做衣裳。从小俺就受爹教育,有手艺的人什么时候都饿不着,稳稳当当的靠手艺吃饭比什么都强。因此俺初中毕业后尽管不愿再念书,俺爹还是让俺不急于挣钱,先学手艺再说。1974年俺到江家土寨北面的即墨鳌山修配厂去学木工,人家不给工钱,只给学徒的名分。从家里到工厂,再从工厂回家里,俺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要跑20来里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怎么样掌握干木工的活儿。俺爹说别看你出了学校门,在工厂学手艺也等于是还上学哩!俺17岁在工厂学木工手艺,先是跟师傅学,后来就是自己琢磨着干,什么家具啦、木窗啦,都能干得像模像样,两年下来,俺成了功夫不错的小木匠。有了手艺,挣钱的翅膀硬了,俺才开始到村里的大集体谋差事。秦家土寨在本村干农活挣工分和在外面搞副业的人大概是一半对一半,俺被村里统一安排在搞副业的建筑队干活。那些年,能在外参加大集体的活计也是不容易,领工的能挣12分,熟练工11分5,小工10分,像俺这样的木匠能拿11分5,另外村里大集体给每个搞副业的人还有补助,其中14块钱的生活费,3块钱的工具费(不管干什么工种,都是自己准备工具)。工厂的门窗门板,办公室的木制设备,从崂山县到青岛市区,只要哪里有木工的活儿,咱就干到哪里。青岛市区的4808工厂、红星化工厂、医学院等单位,都留下过咱干木匠的身影;老市区的公交车站点和七拐八拐的街道,咱比城里人还熟悉。小木匠一干就是10来年,30岁还没到便成了老木匠。
有手艺干活,挣钱吃饭不是问题,但在村里大集体的束缚下一点不自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单干风一吹到秦家土寨,俺就挣脱开这种束缚,自己跑起了单帮。先是自己做个小买卖,贩运盛菜的瓷缸和泥缸,用倒蹬闸自行车后面拉着辆地排车,每趟车上载着3个大缸,1个人连骑带拉,遇到洼路还要把泥泞的坎儿用石子儿垫平再闯,颠颠簸簸4个小时把缸运到红岛推销,1天15块钱的利润纯赚到手。这营生苦不苦?苦!但咱那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干什么活儿挣什么钱,咱说了算,自由!即墨蓝村往北有个南村大集,咱骑着自行车到那里买上40斤的猪肉,然后再骑车运到青岛四方周边和大窑沟一带卖掉,一天挣个10来块钱,相当于在家干四五天农活儿的工钱。那阵子一天到晚闲不住,常常是凌晨两三点就跟人搭成伙儿一起从村里出发找营生做。从外面贩到王哥庄集市上的高粱秆差价利润哪怕只能挣三四分钱,咱也毫不含糊地去做。有时候不仅只贩卖,还会亲自扑下身子去干活儿,比如买卖萝卜,事先咱看好了一笔生意,咱也帮着人家菜农去挖。听说100公里外的莱阳水果能挣钱,咱一天花40块钱租辆拖拉机,把水果贩回来推销。遇到水果生意行情不准的时候,咱赶紧先在附近走村串巷削价卖掉一部分,然后赶紧到靠近咱这边的金口一带再提价卖出剩余的水果,挣出本钱再说……
丢了木匠手艺,整日价倒腾贩子的营生,家里人已经有了埋怨,特别是自己的父亲。好在咱一年到头尽往家里挣钱,养家糊口不成问题,老婆从不会有什么责怪。按理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日子在旁人看来应该是满足才对。俺偏偏不够安分,总想着能有更红火的营生去做。说实话,俺干这干那的,压根儿没想在村前的大海里捣鼓什么生意,即使小时候在秦家土寨泥沙滩涂上挖蛤蜊的时候,也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会靠眼前的这片海谋生。有一天,江家土寨那边传来初中同学承包养虾的消息,俺还没去看,心里便是有了念想。等到俺去一瞅,不等回到秦家土寨,心里就盘算起自己也能靠海吃海的营生。一不做二不休,俺立马放下手头所有的买卖,全身心投入到人工养殖对虾的项目中。
下海咱没下过,打鱼不摸潮水,渔民的日子咱根本就没有体验过一天。在海水中养虾怕是比出海捕捞更麻烦,这可不是一句话闹着玩的。咱从来没有养过对虾,还没开始干,村里就有了戳俺脊梁骨的风凉话,家人没有一个支持的。老丈人极力反对,一见俺的面就叨叨这养虾的风险有多大,先前扔了木匠活去做小买卖就是不务正业,这回可倒好,“清水捞银子”,更是不务正业啦。村里老辈当面咒俺,说你小子折腾吧,非让虾把你毁了,有你哭鼻子的时候……不出几年,还真是有人因为养虾“赔了夫人又折兵”,哭得惊天动地,这是后话。俺呢,认准的事儿绝不后悔,犟脾气一上来,索性几天不回家,也不登老丈人家的门。眼不见心不烦,耳根清净,干活才够专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984年冬天,通过村里公开招标,5200元承包费一交,俺承包了秦家土寨60多亩的东海岸沙滩,算是正式拉开了海水养虾的序幕!开始的时候,俺们是3个合伙人,后来扩大到5个人,聪明人凑一块儿合计,都认为俺的选择合算,养虾这事儿值得大干。不过心气足够了,困难却不老少。原先咱秦家土寨一个大村,虽说靠着海,但村子与海之间除了泥滩就是沙滩,潮间带只有芦苇在生长。大集体那年月,村里有老人在浅海滩拉小网收些小海货,主要是为着自家填肚子。以后全村有一半的人忙农业,一半的人外出打工忙副业,打石头、做买卖……年轻人在外的占了大多数。建养虾池,海水先天不给力;围坝施工,人工也不给力。渔民出海捕捞,先得忙着造船,置办渔具,剩下的就是在海里出苦力忙收获。在海水中养对虾,说起来也算渔民,但跟传统渔民的劳作方式大不一样。俺这号“渔民”,上来就得先在海水中“画地为牢”。作为总承包,俺既要忙施工,又要忙活养对虾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雇佣本村的人,先前说了,难度很大。好在从即墨、城阳等周边县区能雇到肯出力的工人,打土方、装卸围坝材料,130来号民工几乎全是小车推土,再不就是肩拉手挑。10来部拖拉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没有准儿点歇息的时间。虾池建设看似粗活,其实每一步都离不开技术支持,从开始支付一次300块钱的费用找水利站的技术人员设计图纸,到坡度、坝高、里坡和外坡几万立方泥土的施工,哪一步都不能有闪失。没有水泥做材料的土坝,要靠潮水上来凝固。乘着冬天潮小的功夫,60多亩养虾池必须赶在大潮来临之前建成。施工进度一有问题,俺比谁都急,在工地上冲着包工头就吆喝,池坝2米高加到3米高,不吃不喝也得给俺加上去,潮水不等人!光吆喝不行,俺还得扑下身子亲自监工,夜里也会蹲到工地上紧盯着每一道工序的进展,生怕前功尽弃。就这样还是会出娄子,池子闸门合拢时,闸板没有及时做好,潮水一上来,眼看着就要冲毁闸门。俺一急,抱着自己在工地上休息的铺盖,连着枕头被子一股脑全堵了上去……等到险情解除后,俺把立功的铺盖拿出来,让儿子放回家里去,并叮嘱他千万不能随便扔掉,这可是见证俺这个“新式渔民”成功的宝贝。家中老婆看到这样的铺盖,冲着儿子笑笑不言语,她还真把这“宝贝”保留了下来。
年轻,不怕失败,年轻,有胆量才能做成事!当然做事还需要缜密的盘算和遇事不惊的自信。围建养虾池所需资金,崂山外贸局一家无息贷款10万,其余为青岛二疗和崂山水产站有息贷款。公家投资,人家心里有数,咱心里更应该有底儿,遇事公家不能不管。兴许是这个缘故,又或者是老天对咱照顾,1985年那场著名的台风,把崂山海域的大部分虾池冲烂,辛辛苦苦养殖的对虾几乎全被冲跑。崂山外贸局长闻讯,亲自带人到现场查看。江家土寨的虾池没毁坏,咱秦家土寨的虾池也完好。看着俺们5人共同养殖的“东方对虾”已长成10公分长,领导心里多少踏实一些。那一年俺们收获了300来斤“东方对虾”,五六块钱1斤,说卖就卖了出去。1985年之前那阵子,咱一天挣两块钱,一个月挣不到40块钱。养虾的获利一下子比这翻了好几倍。
天有不测风云,海水也有让人犯难的时候。1988年,虾病开始出现,俺们这里的对虾1989年也开始大面积出现病情,虾苗长不起来,从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请来专家、教授把脉,也一时难以解决。前面说过,有人因虾池被台风摧毁哭过,这时,又有人因为虾病而赔了钱哭都哭不出来。更多搞海水养殖的人打了退堂鼓,撒手不再捣鼓这号营生。俺呢,面对困境却没打算往后退一步!事情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的阶段。1985到1987年,这算是顺利的几个年份。其实说顺利,也有磕磕绊绊,比如先前到日照那边买虾苗,找好中间商介绍,才敢租辆解放牌大卡车去买。到了苗场,要给人家送青岛啤酒,等四五天才能排上队。18块10000个苗的买卖,人家能给咱30%就不错了。1987年是个坎儿,不退则进,咱一咬牙,自己投资建对虾育苗厂,掏3000块钱找专家设计厂房图纸,投巨资购置设备,建起水体近1000立方的育苗池。后来注册秦家土寨育苗养殖厂,改造荒滩,围海筑堤,扩建育苗池。这个时候,40块钱10000个苗的买卖做得风生水起,已经不是咱去求人家,而是买主来求咱啦!有了利,俺继续对育苗池扩大投资,更新改造,扩大生产。咱也抽空出去看看人家的育苗场怎么建设、如何管理,平日里留心观察,从没有放弃学习。市水产部门举办对虾养殖培训班,咱自费掏腰包去学。利用市里召开有关对虾养殖的技术服务会和海产方面的技术员走访养殖专业户这些机会,咱总是当面虚心请教。上面领导一发话说有出去学习的好事,特别是水产局一把手带头去外地学习,咱总是第一个去报名。政府出面组织的学习,有专家亲自出马,咱觉得很是靠谱。远到福建厦门、浙江宁波那边,近到本省烟台,莱州等地,咱都学习有收获。
秦家土寨养虾场、育苗厂的初期发展阶段,俺还兼着会计。5个人年底分红算半天算不出一个统一账,咱就用个土办法,算出9个数,取中间值给每个人分利,都不吃亏。有的时候俺这个“土会计”也能把自己给算赔了,1986年年底分红,自己竟亏了4万块钱。那几年我们几个合伙人靠着把秦家土寨沙场的沙子卖出去也挣钱,但没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明白账。说来也怪,来年再分红,俺又多出6万块钱,这么一算,俺可不是赔钱呢。大家伙当面点钱,谁也不会反悔或者歪歪心闹纠纷!时间长了,咱成了养殖对虾的“土专家”,很多事儿自己说了算。周边养殖户来讨教,什么育苗厂设计,什么放线施工,全在俺自己的脑海里。对虾有问题了,咱给帮着解决,不比其他行家能力差。
1988年,虾病成灾,卖沙子也不挣钱。跟俺合作的4个人算计算计,全都变卖各自的股份散了伙!前面说过,1989年,虾病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对俺而言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咱怎么就挺得住这么大的困境?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劲头?还是舍不得跟海水养虾说再见?这咱一句话真说不清。反正是跟眼前的这片海较上劲了!
1991年,市里的海洋专家介绍咱养殖“日本对虾”,说是这种虾吃料少,不难养。来年咱从福建厦门那边去买苗,保温装箱,飞机运输,好不容易运回来,虾苗却是不服咱这里的海水,几乎不成活。又过了1年,俺再去福建购买“日本对虾”苗,这一次没有盲目乱下苗,而是聘请厦门大学的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开始在长江以北海域实验。为了掌握“日本对虾”养殖技术,买材料等活儿都是俺一个人去干,3天睡不了个囫囵觉。天不负有心人,1993年,咱终是在自己的家乡海域养活了“日本对虾”。头一次公开向外吆喝,40块钱1斤的“日本对虾”说卖就卖了出去。第二天,贩子张口就是1斤80块钱,没几天工夫竟然涨到了1斤120块钱。俺加大规模,扩建虾池300亩,育苗场在2000年达到3000立方米。北方养殖“日本对虾”成功的第一家是咱秦家土寨养殖厂!可以不吹牛地说,在长江以北海域普及“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的也是从咱秦家土寨养殖厂开始!以后咱山东的日照、东营等地来学习的人来买我的苗,一般都要提前预订。质量好,数量足,服务那也是人人都会夸。来买苗的人,俺总是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每一片海水的盐度都不同,培育的方法也要因海制宜……咱的优良种苗除了供应本地外,供应范围还遍及河北海域等地。咱后来的养殖厂打出了“金海湾”品牌,山东东营、胶州、莱阳、即墨、城阳等地的对虾养殖户一听这牌子绝对放心。2003年以来,咱培育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黄海一号对虾”以及“锯牙青蟹”都纳入到了国家“863项目”中,实验经费和科研经费都有上面拨给咱,从小苗到收成,咱做场地服务,一路绿灯。当年咱的养殖厂被青岛市评为无公害养殖基地,也是这一年,咱产的对虾等海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出口免检产品。类似这号荣誉还有很多,再说多有广告嫌疑啦。
事实上,咱也有海水养殖不成功的例子,比如2000年开始养海参,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咱两年后放弃。虽说2013年又养两年海参,还是不行,干脆彻底放弃。俺心思很多回,兴许咱这片海就是跟海参无缘?秦家土寨的海域能让咱养对虾大半辈子,咱应该知足才是。
俺养虾的日子波波折折,若说娶媳妇的家事,算是顺顺当当。24岁娶媳妇的时候,俺一年能挣差不多500块钱,80年代初期的这个账,明白人跟今天一比较就会啧啧不断。儿子十五六岁的时候曾亲眼目睹父亲的艰辛,有一回他放学回家带着同学到虾池来帮俺的忙,为保护虾池施工的坝土,他用力使手去压棚布。这一幕俺没有告诉妻子,儿子看到父亲在养虾池忙碌的辛苦情形,俺也坚决不让他跟母亲去说。男人能顶起天立起地来,哪有家人不支持的。妻子的默默支持,俺是永远记在心里的。儿子转眼36岁,先去北京闯荡一番,娶了黄岛的媳妇,俩人一起跑到云南干旅游的营生,在那里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儿子不愿出父亲曾经出过的苦力,他离着家乡的海实在是太远了……
老早以前4000亩养虾池包出去不成问题,现在2000亩也难包出去。又说回养虾的事儿来啦,后生们怕是听不进去这些个唠唠叨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