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与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鲜明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可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和亮点。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历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大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和重大机遇,类似的例子很多。要抓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机遇,首先要主动迎接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挑战。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指南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按照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着力解决我国科技计划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将原有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新的科技计划体系框架布局,更好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意味着,曾经的“973”“863”等科技计划将载入历史,以往疲于到各个部委“跑项目”“争经费”的模式也将载入历史。
新形势下,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校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自觉承担创新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聚焦国家战略,将创新全面落实到学校“十三五”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综合优势,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顶层设计,即: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以往相比,《总体方案》有两个重要改变:一是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双一流”建设经费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资源配置更多考虑办学质量,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高校倾斜;二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异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突出绩效导向。毫无疑问,“双一流”建设将给中国高校发展秩序和竞争格局带来深刻变化,过去20年实行的“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模式开始转型升级,实行新的、更具竞争性的评价机制、拨款机制和科技体制。
变革的时代要求大学谋求变革。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旗帜下,大学评价机制的绩效导向更加明确,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从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千人项目等方面的表现看,一些发达地区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发展速度惊人,甚至超过了一些“985”高校。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发展格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深刻内涵,清醒认识学校发展定位、发展道路,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和习惯依赖,坚持以改革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巩固优势、彰显特色,提升全面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才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世界“双一流”的大潮中争先进位,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