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概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重科研轻教学”问题专项整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6〕8号)的文件精神,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如《湖南大学教员岗高级职务岗位评聘基本条件(试行)》和《湖南大学教学奖励办法》。

【深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校内各部门创新创业工作例会制度。建设创新创业课程13门,其中以招标立项方式重点建设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5门,建设慕课《创业基础》,引进优秀慕课,丰富课程资源。推行课程考试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立学院级创新创业基地40个,实施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5个,推进机器人学院建设,举办创新创业周暨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与支持政策,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好成绩教师可获最高10万元的奖励。2016年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共1 100余名,获得国家级奖励71项,省级奖励163项。

【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课程建设。

1.通识必修课程

加强“思政”课教学,推进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暑期组织33名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乡镇开展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启发诱导、交流互动等方法,推进开放思政课课堂教学。推进数学、物理等课程学生自主选课试点,加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小班研讨”式教学。试点探索大学外语“菜单式+学院订单式”教学改革,新建“大学外语”类平台课程20门,逐步构建基于需求和能力的“英语+小语种”大学外语课程体系。

2.通识选修课程

制定《湖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文化素质教育课)暂行管理办法》,分类遴选建设通识选修课,2016年立项建设核心、重点、招标课程14门,稳步推进优质课程跨校共享,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补充通选课体系。营造育人氛围,全年开设“岳麓讲坛”48期。

3.国际化课程

扩大校内全英文授课课程比例,探索引进国际课程。全年启动湖南大学第一批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13门,开设国际课程34门,其中暑期课程20门,外籍教授校内开设课程10门,引进美国国际工程教育联盟课程4门。

4.课程资源建设

全年立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被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21门;在国家在线课程平台“爱课程”上线课程14门,启动建设慕课“微专业”2个;获批省级名师空间课程3门;推进校级课程中心平台建设,课程中心网站活动课程共计1 887门。

【稳步推进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专业】组织各学院完成并公布2015级本科生转专业(专业类)、专业分流细则,对2015级学生专业分流意向进行全面摸底,完成2016年转专业工作。

【加快推进本科生国际交流】加大本科生国际交流宣传力度,举办宣讲会,发布各类交流项目信息。申报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优本项目9项(新增2项)。积极探索本科生出国交流激励对策,提高指导和服务能力,在学分认定、推免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公派本科生出国交流人数增至46人。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数、获资助人数和选派情况继续稳居湖南省前列。组织召开国际交流工作协调会,提交《湖南大学本科生国际交流分析报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制订《关于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建设的方案》,转变教改项目评审方式,按照“动态调整、整专打通、点面结合、绩效优先”的基本原则,将专项经费整体打包到学院,由学院自主安排建设项目。2016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共计5个工程类专业通过认证与评估(全校共计通过专业认证9个、通过评估6个)。

完善教员岗高级职务专门评审工作。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设立教学成果奖。完善学生评价指标,完成新生调查、毕业生调查、学期成绩总体情况分析专项报告。建立学生、同行、教学规范、督导四维评价方式,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在新一轮的教员岗高级职务评审工作中试用。

【持续加强和改善办学条件】新研究生楼投入使用,北校区多媒体教室改造工作按期完成,进行管理维护。持续投入3 000万元进行公共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包括教学条件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类等实验室建设。

(供稿人 禹 菲 陈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