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激活发展动力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活发展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争创“双一流”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学科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让创新在湖大校园蔚然成风。

1.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地位,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格养成、知识探索、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湖大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湖大特质的优秀人才。

2.要推进学科学术创新

献忠校长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科技政策调整给学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双一流”方案的最大特点是突出绩效导向,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进入ESI排名前1%、1‰的学科数、学科排名情况。目前我校有6个学科进入前1%,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还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前5,进入前10%的只有4个。这是一个很大的短板。2015年,国家对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重构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并且构建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显然,重大科技项目和大额经费将向一流团队、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集中。

前段时间我抽空去了几个学院调研,院长、书记们都提出现在组建科研团队难,联合攻关能力不强,大项目拿不到,大成果出不来。在新的科技体制下,如果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研究规划不能提前写入国家项目库指南,学校也没有专家进综合评审委员会,要争取大的重大专项或研发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科研院、社科处正在制定《科研奖励办法》,总的想法是要通过体制机制调整激发大家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让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教师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认可和回报。学校在科研奖励上不会设上限,我们乐于看到,也十分希望各个学院、大批教师能分到更多的科研奖励经费。下一步,学校还要在促进科研团队建设与合作、科研项目与成果认定等方面拿出文件和激励措施,使大家都有积极性做大项目、做出大成果。

3.要推进社会服务创新

服务社会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获取资源的重要源泉。在当今社会,大学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取决于大学为国家和地方所做的贡献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十二五”期间,我校科技经费总量一直维持在4个亿左右,与“985”的地位不相称。科研院的同志告诉我,按照学校现有的科研队伍规模,纵向课题经费挖潜能力已经十分有限,但是争取横向课题经费还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政策调整得当,迅速增长一两个亿都是有可能的。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也是服务国家、地方、企业需求的重要方式。现在,财务处、科研院分别起草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正在征求意见,要抓紧完善、早日实施。总之,要形成完善的机制,引导鼓励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并且把项目经费放到学校来。

4.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在千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岳麓书院积淀了大量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比如,“传道济民、成就人才”的办学宗旨、“明体达用、学贵力行、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治学育人传统、“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湖南大学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既要传承弘扬好这些优良传统和文化血脉,又要积极创新创造,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出一批新品、精品、力作,继续打响、打好岳麓书院、千年学府这块文化品牌,将湖南大学打造为弘扬湖湘文化的高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名片。

5.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学校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已报教育部同意备案,2016年要逐步实施,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要主动往前推进。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要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管理制度创新要活力、要生产力。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正确处理好这几种创新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我们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既要注重学习借鉴,同时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各项改革必须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师生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国情、立足校情,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程序合规、风险可控,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