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概况】学院设有3个教学研究单位:应用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等。拥有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结构与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大学物理湖南省示范实验室、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基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点4个。有湖南省重点学科2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
【人才培养】全年招收本科生177人,硕士研究生76人,博士研究生2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5人。在读本科生658人;应届本科毕业生111人,硕士毕业生67人,博士毕业生12人。全年开展了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改革。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施以“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全年本科生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源刊论文30篇,一区和二区论文16篇;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培养精英人才。2016年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篇。学生获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获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3项;Raith电镜图片大赛特别艺术奖2人;第四届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国际会议最佳海报奖1人;2016国际中西纳米光学与等离激元论坛最佳海报奖1人。
【科学研究】全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含与外单位联合获批重点项目2项);发表以湖南大学为第一单位论文179篇,其中SCI源刊论文161篇,一区论文32篇、二区论文76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7篇;与外单位合作发表论文107篇,其中《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全年共举办学术报告35场。
【学科与队伍建设】完成了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现场评估工作。全年引进人才14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1人、青年千人2人、岳麓学者(晨星岗)5人。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1人,校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中南五省辅导员竞技一等奖1人。
【合作交流】全年举办了“纳米光学与等离子光学”国际研讨会、2016低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交叉论坛、2016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合作项目1项。国家公派出国或联合培养研究生7人,公派出国教师2人;聘请英国伯明翰大学张霜为客座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金松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Ritesh Agarwal为讲席教授;新招外籍博士后1名,来华留学生1人;与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联合培养博士生。
【党建与思政工作】学院现有教师党员49名,学生党员203名,新发展党员32名,转正31名。组织学习参观先进先辈事迹,教工党员参观芷江抗日胜利受降旧址、受降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电科支部、实验中心支部、机关支部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胡耀邦故居;学生支部在“凝聚态”微信公众号开设“党的光辉”栏目、“重温一二·九”“纪念长征活动”栏目,展示学院思政风采。1人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在新闻网、报纸、电视等校内外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学院先进典型和发展建设成果。组织了“名师谈教”“教学科研论坛”“学术沙龙”“青年论坛”等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
重要工作及标志性成果
【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佳绩】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2人、岳麓学者(晨星岗)5人。
【“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成效初显】全年本科生共发表论文(含已接收)34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27篇,二区及以上论文16篇,直接参与论文工作的本科生70多人次。2013级应用物理专业胡樑栋、连丁坤在《欧洲物理杂志C辑》(SCI一区)发表论文,拓展了向心力定律;2014级电科专业蔡亮、刘梦霞发现了量化的光子自旋霍尔效应,论文已被美国《Physical Review A》录用。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省级竞赛奖4项。
【“青年教师联谊会”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立“青年教师联谊会”,并给予经费支持,学院书记、院长任顾问,青年教师自主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种活动。冯页新老师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发表论文,实现学校零突破;鲁兵安老师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创造学校记录;黄晖辉、张清林等多位年轻老师都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刊物发表论文。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分别在光学顶级刊物《Optics Letters》、应用物理顶级刊物《Applied Physics Letters》以及美国物理学会刊物《Physical Review A》发表论文。
【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和ESI总被引次数贡献度大】全年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7篇。在2015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统计的ESI高被引论文中,学院高被引论文共计71篇,其中物理学科41篇,在全国高校排第11位。物理学科ESI论文数为1 732篇,引用总次数为18 746次(平均单篇引用10.82),是湖南省唯一进入ESI前1%的高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3位。
(供稿人 邓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