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派模件的设计与运用

齐派模件的设计与运用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国画大师,就在于其一生从未停止过艺术探索。在青年时代,心灵手巧的他,即已对家具装饰图案展开思考,白石老人回忆:

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人家看得很熟。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以为这些老一套的玩意,雕来雕去,雕个没完,终究人要看得腻烦的。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人物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还搬用我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加些布景,构成图稿。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地大胆创造起来。[9]

他立足乡村民众审美趣味,以《芥子园画谱》对家具装饰图案进行替换重组的行动,可视为早期模件设计与运用的成功尝试。

伴随着绘画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顾客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大量重复定制业务,齐白石开始思考绘画作品的模件化和批量生产。他将家具生产的成功经验挪用到绘画领域,将家具的三维立体设计转换到绘画的二维平面设计,将家具生产的流程管理运用到绘画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派图像生产流程:首先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绘画主题。然后构思产品草图、确定形式、结构和色彩构成,完成初稿设计。其次是绘制样品,完善草图,确定流程和标准。最后根据定稿展开批量生产。

形式设计包含人物造型和款识位置的设计。齐白石认为造型和用笔的提炼净化能展现出艺术品格的高低雅俗。优秀的人物画要笔墨简约而意度无限,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为了传神,为了表现物象内在的生命,他往往对描写对象进行大胆的夸张、拟人和变形,以突出其外在的貌和内部的情,创造出来的物象在精神和外形上的艺术性都高于描写对象,他笔下的罗汉、观音、儿童造型简约,或庄严慈悲,或稚气可爱,无不充满蓬勃生机和鲜明个性。他先用炭笔或墨笔在宣纸上设计物象初稿,然后用圆圈表示需要修改的线条或需要删除的部位,个别容易误会的地方还加注中文,说明技术要点。现以《钟馗搔背图》为例说明。设计稿现藏北京画院,为民国十五年(1926)正月设计,各部位均用中文注明绘制要求,如“肩上不宜须”“小鬼宜离开一寸许”等。小鬼左手原做扶肩状,后圈去,经过反复考虑后又恢复,并在原手处注明“此手扶肩不可少”。小鬼右手原做直伸状,后用圆圈圈去,改做弯曲状。钟馗坐于石上,稿中用“石”字注明,同时在设计稿右侧还预留题款位置,抄录款识二条:一是“痒在上偏搔下,痒在下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一是“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以设计稿中说明文字为比对点,对照北京画院收藏的两幅成品,可发现第二回和第五回的人物造型均符合设计稿的要求,只是款识内容和位置有调整。在设计稿上,齐白石不仅明确线条位置及物象关系,还注明各部位色彩构成,以《清平福来图》为例。设计稿现藏北京画院,图中有多处色彩标识,如福星脸部注明“赭石”、头发处注明“石青”、长衫处注明“衣石黄加淡墨”、鞋尖处注明“鞋赭”、罐子腹部注明“青色”,对照《清平福来图》成品,发现该画是严格按照色标敷色。

钟馗搔背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47cm×30cm 1926年 北京画院藏

钟馗搔背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2cm×37cm
1926年 北京画院藏

钟馗搔背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89cm×47cm 1926年 北京画院藏

清平福来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113cm×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清平福来图 齐白石 镜片
纸本 设色 69cm×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需求,即使是同一题材,齐白石也会选择不同姿势设计出系列产品,现以《铁拐李图》为例说明。丁卯正月初一(1927年2月2日),齐白石为厂肆创作了一幅《铁拐李图》,图中铁拐李呈坐姿,头做侧望状,背一红色葫芦。逸轩先生见之甚是喜欢,白石老人又依样画了第二幅。上灯日(1927年2月14日),一峰山人看见后也非常喜爱,白石三画其稿。正月二十四日(1927年2月25日),白石老人为街坊邻居绘制了一幅《铁拐李图》,图中铁拐李做站姿,左手持杖,白石随手取包装纸勾存,后来白石老人又根据此稿创作了一幅《铁拐李图》珍藏在家。同年十一月三十日(1927年12月23日),根据市场需求,白石老人又设计了四幅《铁拐李图》,其中三幅分别呈端坐状、侧坐状和行走状。戊辰(1928)正月,齐白石又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幅《铁拐李图》,图中铁拐李呈行走状,一手抱葫芦,一手拄杖。在短短的一年之中,齐白石先后设计创作了数幅《铁拐李图》,囊括端坐、侧坐、行走等不同姿势,可见市场需求之多样。

铁拐李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7cm×37cm
1927年 私人藏

铁拐李稿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水墨 91cm×51cm
1927年 北京画院藏

铁拐李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3cm×33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铁拐李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70cm×46cm
1927年 北京画院藏

铁拐李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69cm×44cm 1927年 北京画院藏

铁拐李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69cm×44cm 1927年 北京画院藏

铁拐李稿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水墨
83cm×36cm 1928年 北京画院藏

当一个题材的系列图像设计完成后,就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性批量生产。胡佩衡、齐良琨等对此均有记述,门人娄师白还回忆出画作具体数量,他说:“老师每画一幅新构图,总要反复地画两三遍,遇到他认为是得意之作的,还要照样画五六张。”[10]此类批量生产的作品存世甚多,《老当益壮图》就是一例,相同构图作品存世十余幅,其中北京画院藏有8幅,现选取5幅展开讨论,分别编号A、B、C、D、E。五幅均为纸本写意画,无装饰性背景,源自同一底稿。图中老人居正中显著位置,站姿稳健,银须拂胸,左手持竹杖,右手做拂袖状,竹杖六至九节不等,面部和手部略施淡赭。5幅作品中除了D的长衫为白色外,其余4幅均为黄色。除编号C外,其余4幅作品左上角均有篆书题名一行四字,曰“老当益壮”,题名左侧题行书款一行,注明依样绘制。款尾均钤一印,其中白文方印“老苹”出现3次,分别是B、D、E,朱文方印“白石翁”出现2次,分别是A、C。5幅作品中A、B的尺寸相同,均为长91厘米,宽48厘米。题款均有“三百石印富翁”和“依样再三”句。除竹杖位置和节数不同外,两幅图像基本重叠。以A左边为边界比较A、B两画款位,可发现B的人物向左侧移动5—6厘米,人物和款识的关系更加紧密。C和D的宽均为42厘米,长度仅有2厘米误差,一为103厘米,一为101厘米,除竹杖节数和长衫颜色不同外,两幅图像基本重叠。E为5幅中尺寸最大者,长139厘米,宽48厘米,和D题款相似,均有“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和“一挥而成”句。通过以上5幅作品的比较,可确定齐白石是根据同一底稿批量绘制,与娄师白回忆相符。同时齐白石还通过调整长衫颜色、竹杖节数、袖口墨色、题款字数等细节追求独特的表现性,展现创造力,正如雷德侯在《万物》中所言:“他们创制了数量庞大难以胜计的作品,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在于利用了构图、母题和笔法的模件体系,但是他们以自己独特而无法模仿的形式渗透了每一件单独的作品,犹如自然造物的伟大发明。对于中国的文人画家而言,模件体系与个人特性,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这枚硬币的名字便是创造力。”[11]

A

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91cm×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B

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91cm×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C

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03cm×42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D

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01cm×42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E

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9cm×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