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王缵绪的艺文交往
关于齐白石与王缵绪的交往,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曰:“四川有个姓王的军人,托他住在北平的同乡,常来请我刻印,因此同他通过几回信,成了千里神交。春初,寄来快信,说蜀中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不可不去玩玩。接着又来电报,欢迎我去。”[4]这一说法在存世印章和书画中得到证实,这些作品上的款识也从一个侧面记录见证了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
在最初的交往中,齐白石采取不主动不拒绝的原则,齐白石的乡村生活使其对中国底层百姓长期处于官灾匪劫的悲惨命运有深刻的体会,在遵循祖父“不偏党、不盗贼,不为官吏”遗训的同时,又以平民的身份和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官场,不愿折腰事权贵,仅仅是顾及朋友(介绍人)面子,完成艺术品交易行为。
随着订单的频繁,交往的深入,齐白石的态度也有所改变。1931年4月,王缵绪将自己收藏的印章拓制成卷分两次寄北平,齐白石以《王治园集印谱属题记》《王治园拓自藏私印成卷余为再题》为题作记,其中有“将军能爱刻法,故姚石倩得为上宾,齐璜愧得将军为知己也”句。[5]同年夏,齐白石已视其为神交知己,在“家在圭峰故里”印边款中刻道:“治园将军万里索刻印于余,知己之恩以老眼之技不足为报,将军必曰:‘齐璜何客气也。’余曰:‘世人皆骂,君独称之,世人欲杀,君能怜之,一技岂能酬答耶。’辛未夏,齐璜并记于旧京。”同年秋冬之际,白石老人又制“缵绪长寿”“治园”“王缵绪印”等印,其中“治园”和“王缵绪印”为巨形印,高达18厘米,白石刻有“吾刊此二石,一日只刊一画,休息二三日能再把刀,非不受促迫,实石固,难为也”之语,表明创作的艰辛。
除了印章定制方面的业务,对于这位知己的其他要求,齐白石也尽量应酬。如为其部下写挽联,由于不知晓李次舟旅长、王德明参谋长的生平,白石老人只好选择优美句子表达,反复修改,三易其稿。[6]1933年春,齐子如入川,白石老人赠送《白石印草》作为见面礼物,在印谱封面题:“此四本乃璜与姬人手拓,不欲赠人。今儿辈游蜀,璜无所寄赠治园将军,检此令子如代呈。”同年齐白石又制“长年大利”和“王缵绪印”,皆白石老人佳作。[7]
“王缵绪印” 齐白石 无年款 四川博物院藏
山水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8cm×62cm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四季山水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8cm×62cm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如果说把作品当商品出售是齐白石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选择,那么在一些特殊环境中,齐白石也会根据对方的付出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谢意。在王缵绪屡次邀请游蜀,赠送巨款和婢女而自己无法前往的前提下,1932年7月,齐白石绘赠《四季山水图》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就是一例。此屏是齐白石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全套共计十二幅,在《梦游渝城图》上,白石老人题道:“毋忘尺素倦红鳞,一诺应酬知己恩。昨夜梦中偏识道,布衣长揖见将军。梦游渝城诗,将军谓治园君。治园将军一笑,白石草衣齐璜。”关于该套作品的创作背景,白石老人在《白石诗草》中记之甚详,曰:“王君治园与余不相识。辛未春,以书聘游重庆,余诺之,因时变未往。闻余苦于磨墨,赠以小婢,又闻家山伤财,担赠负千金。愿余身健,长进药物。恐余冬寒,远寄丝绵。神交之道,虽古人未有能如治园之笃者。因感,余梦见荆州。百回尺素倦红鳞,一诺应酬知己恩。昨夜梦中偏识道,布衣长揖见将军。”
由以上几条资料可知王缵绪十分敬重白石老人,大量订购齐白石画作和印章,多次邀请齐白石游览四川,一赐千金,为解决白石老人磨墨之苦,赠送婢女淑华,考虑到北方冬季寒冷,不远万里,寄赠药物、棉袄、丝绸床被,关心可谓无微不至。面对王缵绪的深情厚谊,齐白石也十分感激,在1932年8月13日致姚石倩信中云:
七月十五日发来之航空函,所言数千元之目的云云,吾意非也。来蜀不久留连为快,不在金钱,在王君之爱书画金石之诚,即可钦佩。况对于吾有可铭感也。吾如能游蜀,不在此数千元,愿一见王将军,吾为不食言之人幸矣。一息犹存,待机后会。昨由北平寄上四尺整纸中堂幅十又二幅(七月十九日寄行),此聊报王将军一赐千金,磨墨小婢二事。此画乃暂赠,将来更画工致草虫四幅(工虫已画成二幅矣),人物四幅继赠,以报王君高谊。倘齐璜学与年进,当年年不忘将军,有所奉呈也。[8]
从齐白石至姚石倩书信可知,早在1931年冬,王缵绪就邀请白石老人游览峨眉,两人相约数次,由于诸多原因,白石老人多次欲行又止,修书多封请姚石倩代其向王缵绪解释。
四季山水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设色 138cm×62cm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在整个过程中,白石弟子姚石倩扮演了重要角色。姚石倩(1877-1962)字宜孔,号渴斋、砚田老牛、汉双洗室、五百泉富翁,安徽桐城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秘书、北川县知事。1917年在北平师从齐白石学习篆刻,其后一度中断联系。1929年通过胡南湖师生恢复联系,齐白石在致姚石倩的信中写道:“秋九月望后,收到吾贤五月六日之函,深悉,一绝思怀风雅。别来十年,未通一字,余亦常欲通问,亦不知吾贤居址也。吾贤篆刻已大成矣,何聪明如此,欲起余耶。”白石老人看过弟子画作后,在1930年7月9日的信中赞曰:“画笔淡雅,心细入发。吾贤别未十年,忽有如此本事,是从何处拾取得来,不胜感佩而且畏耳。”[9]随同这封信一同寄往四川的还有齐白石《己巳润例》。自此以后,姚石倩成为齐白石与四川友人联络的中间人。王缵绪通过姚石倩向齐白石赠送婢女淑华与钱财,邀请齐白石游览四川,齐白石也通过姚石倩请王缵绪为邓平山、齐子如安排工作。齐白石仰慕方旭(又名鹤斋老人)诗名,而姚石倩与方旭均是安徽桐城人,都在成都生活,姚石倩代表老师邀约鹤斋老人鉴赏《借山图》,方旭也通过姚石倩求齐白石画作。题诗完毕,齐白石又委托姚石倩将《古佛图》转交方老,表达对题画的感谢。
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齐白石夫人胡宝珠接家人书信,思乡甚切。同年二月,齐白石决定远游四川,并告知亲朋好友,在给胡佩衡(冷庵)先生的篆书五言联中,齐白石写道:“丙子二月齐璜将游蜀。”[10]三月初,白石老人又制“白石”印(北京画院藏),边款云:“丙子三月之初,将游成都时作。”由此可见齐白石十分重视蜀游,专制此印。三月五日(3月27日)友人某(在《蜀游杂记》中,齐白石用墨笔涂抹其姓名,故不详)[11]奉王缵绪之命从成都飞至北平,邀请齐白石游蜀。
齐白石先到国立北平艺专,与同学告别,然后回家收拾财物和印章,再用封条把“白石画屋”封好,嘱咐留守家人,据齐良迟回忆说:“一九三六年,父亲在四川的一个朋友王缵绪军长,邀父亲去看看蜀中风情。我母亲原籍就是四川,也很想回去看看。这样,父亲和母亲,带上我妹妹齐良止同去了四川。临走时,父亲把他的画屋三间北房封了起来。他先在薄薄的黄裱纸上写好封条的年月,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由于黄裱纸很薄,他先在窗框和门框需要贴封条的地方涂抹上糨糊,然后把写好年月盖好印章的黄裱纸封条,贴在抹好糨糊的窗框和门框上。这样,薄薄的封条别人就无法启封了。那年,我十五岁,已经上了中学,家里还有父亲的外孙邓金山和外孙媳邓白云,父亲就把看家的事情都交给他们的。”[12]齐白石于4月27日携宝珠、良止、良年经汉口乘船入川,祭扫胡母墓,再登船至重庆,在重庆停留数日(5月6日至5月26日)后乘车于5月28日抵达成都。王缵绪和夫人亲自赴重庆迎接白石到成都,可见对齐白石之尊敬。1936年5月29日,成都《新新新闻》报道说:“名画金石雕刻家齐白石,名诗人陈石遗将来省消息,迭志本报。兹闻齐氏已于昨日(二十八)偕赴渝迎迓之王治易军长与夫人小姐,午后五时专车抵省,因齐氏年逾古稀,长途跋涉,颇感疲乏,到省后即下榻王治易公馆休憩。”
红梅图 齐白石 横幅 绫本 设色 40cm×185cm 1936年 望山堂藏
5月29日,抵达成都的第二天,《新新新闻》记者邓穆卿对白石老人进行了采访:“这次由北平到汉口费时两天半,由汉口到渝便费时八天,在渝约一月。他有两个家,一个在湖南湘潭,一个(在)北平,他在北平住了十九年。他有三个儿女。大儿名子贞,年已五十。次子儒,擅画草虫。小儿今年尚幼在襁褓中。他说儿女多太累人,可谓冤孽。在七八年前朋友便约来川一行,心里也很慕蜀中风物,所以这次特来一游。这几天恐怕峨眉积雪未消,待等天气热时,一定去一趟,再几天或将往青城一游。四川的气候,也与湖南一样,常常下雨,地气润湿,自己是湖南人,到川后生活也过得惯。”
坐在齐白石旁边的王缵绪对记者说:“齐先生此次来川,系应本人及一般友人之约而来,非来川鬻画。齐先生在北平,现任某艺术学院聘,每周授课二小时,月薪三百元,每天作画收入至少在五十元以上,多至二三百元不等,来川后,受损失不少,但齐先生为游览而来,为提倡艺术而来,他心里是未顾忌的。”
由以上几条新闻报道可知,1936年齐白石游蜀是应王缵绪之邀,齐白石到成都后住在治园,王缵绪将公馆里的卧室和书房腾出,供白石老人使用,两人关系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