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Q)

齐白石(Q)

A类 此类“山”字中部作“三角形”处理,根据三角形内部状况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1型的三角形中空,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人”“恐青山笑我今非昨”“龙山社长”“西山如笑笑我耶”等。其中“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创作于1919年。

A-2型的三角形中部装饰有菱形交叉纹,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人”“叠山后人”等。

B类 此类“山”字中部竖画做垂直状,笔画上下均匀,将山字内部分成两个长条形。代表作有“借山吟馆主者”“西山风日思君”“莲花山下是吾家”“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等。其中“西山风日思君”创作于1934年。

C类 此类“山”字中部竖画呈上细下粗状,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子”“借山翁”“吾家衡岳山下”“山神”等。

D类 此类“山”字做图画状,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长白山农”“微山行人”等。

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比对,详见表2-1:

表2-1 三家(赵、黄、齐)篆刻中“山”字类型

续表

首先我们把三人A类作品中有创作年代的印章各选一件作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赵之谦A型中“锄月山馆”创作于1857年。此时赵之谦29岁。黄牧甫9岁,尚不能制印。齐白石尚未出生。由此条可知黄牧甫、齐白石不可能对赵之谦篆刻产生影响。只可能是黄牧甫、齐白石学习赵之谦。

2.黄牧甫A类中“杞山”创作于1883年,赵之谦逝世前一年,此时齐白石19岁,以雕花为生,尚未开始篆刻生涯。不存在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产生影响,只可能是齐白石学习黄牧甫。

3.齐白石A类中“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创作于1919年,此时齐白石57岁,赵之谦、黄牧甫均已不在人世,只可能是齐白石学习赵之谦和黄牧甫。

再根据“山”字字形的变化,将三人A、B、C、D类作品作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赵之谦A、B对黄牧甫A、B和齐白石A、B都有影响。

2.黄牧甫A、B均不见赵之谦,其形式构成较赵之谦A、B更复杂。黄牧甫A-1是对赵之谦A-1的发展,黄牧甫A-2是对赵之谦A-2的发展。黄牧甫B-2是对赵之谦B的发展,只是黄牧甫调节了“山”字中间竖画的形状,使其更具装饰性。

3.齐白石对赵之谦、黄牧甫都有借鉴,齐白石A-1源自对赵之谦A-2的借鉴。齐白石A-2源自对黄牧甫A-2的借鉴。

4.齐白石B与赵之谦B相同,是齐白石借鉴赵之谦,而非黄牧甫。

5.齐白石C与黄牧甫B-2相同,是齐白石借鉴黄牧甫,而非赵之谦。

6.齐白石D既不见赵之谦、也不见黄牧甫,是齐白石独创。

三家(赵、黄、齐)篆刻中“山”字类型关系图

我们再将黄牧甫的“穆父学篆”和齐白石的“瓶士学篆”(湖南省博物馆藏)排列在一起,可发现“学篆”二字在布局、字形方面都惊人地相似,再次证明齐白石曾经深入学习黄牧甫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