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穆父学篆”印
黄牧甫 无年款
源自《黄牧甫流派印风》

“瓶士学篆”印
齐白石 无年款湖南省博物馆藏

根据白石老人自述,最晚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齐白石既已接触到黄牧甫印作。该年二月,齐白石在广州卖画刻印,白石老人自述:“那时广州人看画,喜的是四王一派,我的画法,他们不很了解,求我画的人很少。惟刻印,他们却非常夸奖我的刀法,我的润格挂了出来,求我刻印的人,每天总有十来起。因此卖艺生涯,亦不落寞。”[3]此时广州地区流行黟山派印风。黄牧甫自光绪七年(1881)首次来广州,至光绪十一年(1885)赴北平国子监修学,光绪十三年(1887)再次来粤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隐居家乡,在广州生活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黄牧甫协助吴大澂编订《十六金符斋印存》,协助梁鼎芬主持广雅书局日常工作,成为岭南金石书画名家。在来广州之前,齐白石已学习赵之谦篆刻数年,黄牧甫也取法赵之谦,两人在篆刻技法上有相似之处。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至秋季,按照每天十起篆刻业务计算,白石老人先后制印千余方,广泛接触岭南社会各界人士,知晓黄牧甫,接触到黄氏印作也在情理之中。

在齐白石的篆刻生涯中,他多次对黄牧甫篆刻进行深入学习和巧妙借鉴。[4]在篆刻理念方面,两人都主张师法秦汉,都反对过度修饰。黄牧甫主张回归到汉印光洁古雅的原生状态,不论朱白,绝不刻意敲边、去角,他在“季度长年”印边款中明确表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黄牧甫看到的是光洁和完整。齐白石推崇秦汉人的创新精神,绝摹仿,恶整理,不削不作,他在《题陈曼生印拓》中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5]齐白石看到的是自然和创造。

在制作技法方面,齐白石主要借鉴黄牧甫的章法处理手段。黄牧甫有两个与众不同的能力。第一是他能将原先风格迥异的篆字重新改造组合在同一平面空间里,而彼此相互通融和谐,增强文字的表现力。第二是他擅长在平行线条中作粗细、长短、平正、欹侧的变化,造成局部空间的灵动。

受自身文化的限制,齐白石主要依靠查阅《康熙字典》和《六书分类》解决篆刻中的生僻字,不可能像黄牧甫那样广征博采。加之齐白石不收藏金石碑帖,对商周彝器、秦汉玺印都缺乏深入研究,他没有选择赵之谦“印外求印”的道路,自然就放弃了黄牧甫的第一点。但对于第二点,他却异常敏锐,将其在自己的篆刻中发扬光大,他将直线与弧线组合运用,通过调整线条的位置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来创造空间和改变力量(力量的指向和大小),增加印面的运动感和冲击力。长斜线的运用更是超越古人,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一个印面常被白石老人用数条斜线分割成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形成丰富多彩的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现以齐白石经典印作“人长寿”说明齐白石如何借鉴黄牧甫点线调整法,如何使用斜线造势。该印布局左密右疏,大开大合,源自赵之谦手法。为求得印面整体平衡,白石老人调整了“寿”字十二个横笔的粗细长短,以避免单调呆滞,加粗了“人”字和“长”字的横向笔画,其中“人”字和“长”字左侧线条向右倾内收与“寿”字右侧长斜线向左侧扩张形成力量冲击。“寿”字左上角的斜笔尤其精彩,既分割了左上角的内部空间,又与“人”字的斜笔形成呼应。“长”和“寿”的下部均上提,形成底部空白,与上部的紧密形成强烈的朱白冲击。“寿”字左下角空间与“人”字中部空间形成斜角呼应。在这方印中,白石老人运用斜线制造矛盾,化解矛盾,在险峻中求得整体稳定和谐。黄牧甫“寓巧于拙,于险出奇”的观念影响了齐白石一生。黄牧甫的章法处理手段对齐白石的现代构成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从齐白石艺术“现代感”形成的角度来说,黄牧甫对齐白石的影响远远大于赵之谦。

“人长寿”印 齐白石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钝金盦”印
黄牧甫 无年款
源自《黄牧甫流派印风》

“芳衡馆”印
黄牧甫 无年款
源自《黄牧甫流派印风》

对于黄牧甫的特有符号,齐白石也多有借鉴。黄牧甫结合金文篆法,将某些部首符号化和图案化,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装饰性,在印作中经常出现特有的“点装饰”和“三角形装饰”,例如“钝金盦”印中“钝”字右侧第一笔的“●”和“芳衡馆”印中“馆”字左上角的“▲”。在齐白石的印章中同样能找到黄牧甫的这两种装饰手法。例如齐白石为陆质雅先生制“神游四千年”和“相识何年”就使用了“▲”。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戊午后以字行”印中“午”字就使用了黄牧甫“点装饰”手法。将首都博物馆藏齐白石刻“陈朽”印中的“陈”与黄牧甫弟子李尹桑刻“陈凤池”印中的“陈”字作比较,可发现二字在布局、字形上惊人相似,都使用了黄牧甫特有的“点装饰”手法。

“神游四千年”印
齐白石 无年款
陆质雅旧藏

“戊午后以字行”印
齐白石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陈朽”印
齐白石 1917年
首都博物馆藏

“陈凤池”印
李尹桑 无年款
源自《黄牧甫流派印风》

作为中国近现代流派印的代表性人物,黄牧甫、齐白石都出身贫寒,通过艺术改变命运,长期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黟山之学在商周吉金,貌拙而骨妍,以俊雅飘逸为胜。白石之学在秦汉碑石,貌拙而神巧,以生辣猛劲著称。粗看两人作品,表面都是朴拙,并无惊人之举,细品则可发现处处精微,将巧妙隐藏于平淡之中,都是典型的大智若愚、藏巧于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