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敏求与蜀中金石雅集
纵观曾默躬一生的艺术实践,书画篆刻皆能孤诣独绝,高古磅礴,应是其酷嗜金石的审美趣味介入所致。2013年12月28日,笔者拜访求教曾默躬之孙曾赫甫,他回忆说:“祖父非常重视金石碑刻资料的收集整理,特别是四川汉代艺术,家中收藏金石拓片数千张,堆满二层阁楼。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无一日不在考证临习,以之作画,自有古拙之意。”他的成功,一方面源自对金石碑刻的痴迷,另一方面来自蜀中金石雅集的滋养。黄宾虹入川,与林思进、向楚等组建“蓉社”,开四川现代文人鉴赏金石之先河。抗战时期张大千、易均室、向仲坚举办书画展览,掀起四川金石书画展览交流的新高潮。作为成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的曾默躬多次受邀参加活动,其中尤以参加蒙文通、谢无量组织的雅集为多。每逢周日,大家聚会一堂,探讨文史新发现,交流书画新技法,参加人员有谢无量、蒙文通、易均室、舒孔昭、张一峰、韩文畦、江鹤笙等。曾默躬通过雅集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对其诗书画印的锤炼、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每有新知,曾默躬便与好友在聚会上研讨,四川博物院藏诸多书画碑帖上都保存有大量研讨记录,可窥昔日雅集之盛况,《汉泰山都尉孔宙碑》册页就有谢无量如下记述:“甲申惊蛰前二日,竺生先生招饮于西郊金牛坝别业,出视此本,确为明拓。又得观旧拓《衡方碑》及《石门铭》(首行此字完好)并《诸葛武侯祠堂记》,皆稀见之本,诸友传观诧叹,因各题名于后。乐至谢无量记。”跋后有同观者签名,共十二人,皆西蜀文史金石名家。这种雅集活动一直持续到1956年谢无量离开成都。对于帮助过自己的学者和收藏家,曾默躬真诚相待,或赠送书画精品,或雕刻古砖砚相赠,以表感激之情。笔者曾见其为嘉州金石学家(乐山仁济医院院长)杨枝高造砚,古砖之上挖一佛龛,内刻有一罗汉,造型奇古,衣纹飞动,一派天机,用刀如用笔,转折顿挫有力,气势飞动洒脱,右侧刻有楷书题款二行,曰:“甲戌廿三年冬为枝高兄造。阿默。”
锦里角巾图 1956年10月1日摄于成都人民公园 成都墨公艺术馆藏
第二排(左起)易均室 蒙文通 曾默躬 谢无量 伍剑禅 曾阖君 周辛甫 刘名扬 伍非百
从曾默躬的行略来看,他个人的文化认同特质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民间,勤奋刻苦,自学成才。二是对以敦煌写经、四川汉代砖石书法为代表的民间书法有浓厚兴趣和深入临习,植根于民间沃土。三是好古敏求,重视交流,在金石雅集中相互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