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记

附 记

关于齐白石、曾默躬在成都是否有见面,目前有两种说法。成都古玩界前辈毛永寿认为,齐白石与曾默躬在成都万福桥见面,并互赠作品。毛氏有诗赞曰:“蜀中金石墨公豪,甲骨钟鼎布白刀。齐璜京中称巨匠,谒拜曾翁万福桥。”但罗祥止弟子韩云朗和曾默躬之孙曾赫甫都认为两人并未见面。2013年7月21日,因写作《罗祥止篆刻艺术》,笔者在成都送仙桥艺术城归鸿堂采访了著名画家韩云朗。韩先生先后师从罗祥止、施孝长、陈子庄等,见证了众多巴蜀画坛往事,就齐白石与曾默躬见面有如下回忆:“解放后罗祥止在成都提督街刊刻社开设一店铺,店招是齐白石题‘门人罗祥止刻印’,内置木案、刻刀和砚台,悬挂有齐白石《忆母图》,十分雅致。罗先生刻印是一手拿刻刀,一手握印石,通过转动印章,数分钟刻成。有一次我在店铺玩,顺便提及曾默躬,罗先生说曾老是其第一位老师,以中医谋生,精通《说文解字》。1936年夏,齐白石游蜀,罗先生和余中英都得到通知,前往成都文庙街拜见老师。齐白石托人邀请曾默躬前往王缵绪公馆见面,但曾默躬是一位遵循古礼的读书人,他以为中华乃礼仪之邦,以礼成仁,白石来成都,应主动前往曾府,他登门拜访齐白石,不合礼法。而齐白石则认为已主动邀请,曾默躬会拜访自己,故未主动去曾宅。齐白石在成都停留数月,但两人并未见面。”笔者于2013年12月28日拜访求教曾默躬之孙曾赫甫,曾先生有如下回忆:“民国时期邮政传递常有丢失信件发生,祖父未收到齐白石信函,远赴江南写生,故两人未见面。”由于缺乏物证和人证,还需进一步考证。笔者倾向于韩云朗的意见,该说法从一个侧面证明齐白石、曾默躬都是具有鲜明个性,高度自信的艺术家。另外,曾赫甫还回忆说:“1933年,北平召开‘全国印人展’,主办人吴迪生征请曾默躬的作品,齐白石看了他的篆刻后,推崇备至。白石老人在‘题曾默躬画诗二首’中写道:‘读书然后方知画,却与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

【注释】

[1]林木:《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书画印全才——记曾默躬先生的书画印艺术》,《荣宝斋》2013年第6期。

[2]民国时期四川著名金石学家曾默躬,生性澹泊,潜心治学,不图名利,不求闻达,默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仅其出生时间就有多种说法:四川大学林木教授在《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书画印全才——记曾默躬先生的书画印艺术》采用1880年说,何崝编《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也采用1880年,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名录》作1883年说,并有如下记载“曾默躬(1883—1961),四川成都人,1959年入馆,中医师”。笔者在整理曾默躬艺术文献时发现以上两种说法(1880年、1883年)皆误,其准确生年为1881年,证据有三:一是《秋山图》的款识,该图为曾默躬画赠傅筑贤同志,自署“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中澣,七二大荒老人”。该作品现藏成都墨公艺术馆,著录于林木《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书画印全才——记曾默躬先生的书画印艺术》(2013年《荣宝斋》第6期)。二是1956年曾默躬题易均室篆书七言对联,曾氏自署“艺海汇归存鼎立,今旧绿章辨馨香。更增兰学从先进,珍重百年两潜江。昔日北京之艺林、广州之艺彀、武汉之艺甄,余皆通声气。稆园主艺甄。抗战时教授西南。今拜读篆联文义,知其襟抱耿介洒落。余于本经学服膺潜江刘若金先生,致力四十年之久。今稆园泛揽文艺,亦潜江人。鄙能多事,学习先进经验,舍潜江其谁欤!一九五六年八月既望,七五大荒老者曾默躬题于成都之红花邨”。该对联为徐无闻旧藏,详见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832号拍品说明。三是《锦里角巾图》的题跋,该合影摄于1956年10月1日,共有易均室、蒙文通、曾默躬、谢无量、伍剑禅等十四人,曾默躬自题“公元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国庆摄于成都人民公园。伍非百、刘名扬、周辛甫、曾阖君、伍剑禅、谢无量、曾默躬、蒙文通、易均室。大荒老人记于合是庐,时年七十又五”。笔者于2013年12月28日拜访求教曾默躬之孙曾赫甫,曾先生充分肯定1881年,并提供《曾默躬生平行述》,内有“清光绪七年(1881)八月十日出生于成都北门簸箕上街90号”的记载。

[3]近年来随着曾默躬文献的不断发现,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对民国四川著名金石学家曾默躬有兴趣的朋友,可延伸阅读以下文章:张正恒《印艺臻化境,涵盖古与今——介绍曾默躬老师的印艺》、张颖川《苍苍茫茫浑然天成——曾默躬其人其印作》、邓代昆《匠大不斫 自然为归——艺林巨子曾默躬印艺》、陈沫吾《朴拙高古一代宗师 ——曾默躬先生的篆刻艺术印象》、林木《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书画印全才——记曾默躬先生的书画印艺术》、韩刚《默言躬行之士人画大家——曾默躬山水画之传统基因试析》《日省轩集贴玺印至精之品》等。这些论文为我们重新认识曾默躬提供了珍贵史料和新颖视角。

[4]据《益州书画录续编》载,“沈贤修,一字禅和子,皖人。嗜佛,善画佛像,篆、隶尤工,取法于邓石如。蜀中遗迹颇富”。考察成都博物院、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成都市温江区文管所藏其作品,与记载吻合,以佛像居多,画风古拙,师法金农。由此可知曾默躬除直接师法金农外,对其他学习金农的书画家也颇为留意。齐白石的佛像和写经体楷书亦师法金农,其“三百石印富翁”亦借鉴金农“百二砚田富翁”。

[5]王缵绪生于四川省西充县观音乡,在该县多扶镇有圭峰禅院,为纪念唐代著名高僧圭峰禅师而建。故王缵绪请齐白石制“家在圭峰故里”。关于此次品鉴活动,在齐白石“治园读残碑记”的侧面边款有详细记载“治公将军出示白石杰作,蓬安□□舫、成都曾默躬同观于百□□□庄,辛未冬,新都赵遗三记”。详见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方寸乾坤”金石篆刻专场26号拍品简介。因该印有局部破损,导致无法复原雅集地址和全部参加人员姓名。

[6]罗伦张:《罗祥止印存》,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第130页。

[7]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

[8]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9]南京艺术学院黄惇在整理完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印章后,撰写《印从书出 胆敢独造——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方印章研究》指出,齐白石治印的高峰出现在其七十岁前后,71岁(1935年)至73岁(1937年)尤其多产,许多名作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0]徐自强:《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536页。

[11]由于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整个清朝时期,四川没有产生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虽然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在成都举办书画展览,也有官员携带书画避难入川,但整个四川公私收藏书画碑帖数量有限。与同时代的江南地区鉴赏家庞莱臣、吴湖帆相比,曾默躬目鉴古代书画有限。曾默躬对古书画的鉴定多侧重文献考证,主要从作品的款识、题跋、印章、著录、避讳等几个方面考证作品真伪,其考证方法可参考《清代澹归和尚行书绿绮台歌卷》(四川博物院藏)和《元代梅花道人墨竹图卷》(四川博物院藏)上的曾默躬题跋。

[12]刘世定:《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