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2025年09月26日
结语
回首20世纪中国艺术的创新之路,在学院主流绘画之外,存在着一批潜心中国传统绘画,从艺术理想和绘画方法都独立不群的艺术家,齐白石、曾默躬即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拥有共同的知己(王缵绪)和学生(罗祥止),通过金石书画这个平台,彼此认同,大力推动齐派艺术在四川的传播。经过姚石倩、余中英、罗祥止、曾默躬等人数年的推广,齐派艺术在四川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1936年齐白石游蜀成为整个活动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齐白石在成都停留数月,两人竟未见面,其中缘由至今不为人知。民国二十五年(1936)九月二十一日,回到北平的齐白石致姚石倩信,委托姚石倩见到方旭、曾默躬时,代其问好。
齐白石的成功,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还与众多恩师、知己的指点帮助密不可分。最为人知的就是胡沁园、樊增祥、陈师曾。胡沁园指导齐白石学习诗文,引入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使齐白石完成了从木匠到文人的身份转变。樊增祥力促齐白石定居北京,让齐白石的生活从乡村走进城市。陈师曾是齐白石艺术“变法”的引路人,让齐白石的艺术从师法古人走向表现自我。另外一些恩师知己,如郭人漳、夏寿田、杨度、张次溪、胡佩衡、徐悲鸿等,虽然在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学术研究,其价值和贡献未得到充分彰显。
本文通过存世书画、篆刻资料勾勒出齐白石神交知己曾默躬的生平,从艺术来源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人的艺术认同,认为齐白石、曾默躬的艺术认同不仅源自相似的学艺历程,也有各自事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之间的艺术认同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进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