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师古与西蜀地缘特质

二、溯源师古与西蜀地缘特质

长期以来,金石书画不是曾默躬的职业和生存手段,只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需要,这很接近黄宾虹。虽然贫困寂寞,却避开了历次政治干扰和画坛纷争,得以潜心研究本土优秀艺术,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面貌。

针对晚清书坛出现的死守帖学、笔力柔媚、面貌单一的现象,曾默躬提出“师法汉晋、以古开今”的书学理念,推崇气象雄强、意态奇逸、点画峻厚的书风,重视学习借鉴民间书法,特别是敦煌魏晋写经和四川汉代民间书法。

曾默躬书法中最具特色的是写经体。晚清重新出现的这种古朴书风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密不可分。该发现不仅改变了东亚中古历史研究,也影响了中国近代书法的发展。大量写经的影印出版,让书家们目不暇接,耳目一新,拓展了书法创作的视野。曾默躬通过阅读《艺林月刊》,对写经书风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表现。作于1944年的《印光大师相赞》虽属楷书,但用笔圆浑凝重,结字方正宽绰,具有浓郁的隶意,古趣盎然。《华阳定光寺十方选贤净宗道场创建碑》和《成都刘氏昭武堂族谱》则属于峻宕朴茂类书风,结构疏朗,内紧外松。另有学习金农写经体楷书,结字方整,笔画内敛,由华返朴,与齐白石颇为类似,如1933年为罗祥止印草题名(北京画院藏)。

印光大师德相碑拓片 曾默躬 立轴 纸本 尺寸不详
1944年 曾默躬家属藏

对于本土书法,特别是四川汉代民间书法,曾默躬十分推崇。通过杨枝高、罗伯希、曾祐生等收集四川汉代崖墓石刻、砖瓦拓片一千余种,并对乐山、宜宾等地崖墓石刻书法进行传拓考证,著有《四川汉崖墓集录》。其隶书早期师法四川汉代石刻中的古拙一路,追求朴茂之气,创作于1925年的隶书七言联(李维毅藏),用笔方圆兼备,起伏屈伸,结字恣肆朴拙,大量渗入篆体结构,灵活多变又沉着方劲。1935年为唐光晋题《瘗鹤铭》则借鉴《夏承碑》用笔,圆转遒丽,波磔分明,瑰丽古雅。

曾默躬的篆书主要师法《三公山碑》,“元吉处离位,洪响起丰山”。联即恪守法度,又自出新貌,方折处内敛而轻灵,圆转处劲健而飘动,饶有古意。齐白石同样嗜好《三公山碑》,若将两家比较,曾氏更加典雅浑朴。另有师法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者,如1943年《印光大师舍利塔砖铭》。1944年题《梅花道人墨竹图》(四川博物院藏)引首则借用缶翁石鼓文笔法。草书以章草为主,早期书写比较工整,如1935年题唐光晋藏《瘗鹤铭》,结字微扁,体含动势,以方笔为主,转角含古隶遗意。中期笔势雄奇,连绵飞动,字与字之间偶有连带,但以断为主,笔断神续,动静得宜。1942年赠弟子刘东园草书册页(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藏)为其代表作。

为刘东园书章草 曾默躬 册页 纸本 26cm×31cm
1942年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藏

民国时期成都的绘画展现了该区域古老传统与现代风潮相互碰撞的地缘特质。一方面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绘画仍有市场;另一方面是周稷、刘既明、冯建吴、张采芹等在成都创办新式学校,大力推广以四任、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绘画。曾默躬的绘画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成都绘画发展的一个侧面,其早期山水师法王原祁,在1937年为刘文辉夫人杨蕴光女士所作《山水图》有如下夫子自述:“画家以山水为中心,麓台云:‘山水至元人,天地精华尽矣。’盖寓淹润于渴涸,臧沈着于缥缈。余沉潜寝馈卅余年,顾不浪费笔墨。”目前所见早期山水有创作于1924年的《夏日山居图》(成都墨公艺术馆藏),画中山峦层次分明,树木排列有致,以堆砌的山石表现山体变化,带有学习娄东画派的痕迹。由于晚清遗老李瑞清、曾熙在上海倡导“四僧”绘画,张善孖、张大千因势利导,临摹四僧、游览黄山成为画坛时尚。曾默躬中期山水画受此风潮影响,从娄东向石涛、髡残转变,《遂宁山水图》和《彭灌诸山图》均绘于20世纪30年代,是其转变时期的作品。成都墨公艺术馆藏《啸泉图》则是其成熟时期的作品,绘于1943年,颇有髡残之遗意,笔墨苍莽,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焦墨点苔,山川深厚,章法繁密。同年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成都墨公艺术馆藏)也是其铭心之作,缅邈幽深,耗时数月。另有《秋山图》作于1953年,笔墨简洁,奥境奇辟,一种曾氏特有的苍茫古朴之气洋溢其中。

啸泉图 曾默躬 立轴 纸本 设色 50cm×30cm 1943年
成都墨公艺术馆藏

曾默躬的花卉画主要师法海派大师吴昌硕,与齐白石、陈师曾取法相同,以书入画,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秋菊图》即是明证,菊叶纯用水墨,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沉郁浑穆,花瓣则用双勾,染以黄色。繁花之下缀以枯草,倍增苍润之感。

秋菊图 曾默躬 立轴 纸本
设色 96cm×30cm 1944年
成都墨公艺术馆藏

观音像 曾默躬 立轴
绢本 设色 69cm×22cm
1925年 成都墨公艺术馆藏

曾默躬的人物画取法当时流行的四任、金农等。由于曾默躬终生信佛,潜心修行,故其所绘佛像静穆奇古。1925年《观音像》中的主尊造型颇有任薰遗风,形态奇伟,线条遒劲。背景为翠竹桐树,空灵深邃,桐树采用古拙的笔法与明净墨色,施以沉静红色,气息淳古。《得禅图》是曾默躬53岁时的作品,图中高僧端坐于古松之下,双目微闭,衣纹用笔古拙,大片空白衬托出一片空寂。曾默躬还善于学习本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创作于1933年的《达摩渡江图》与晚清画家沈贤修[4]的《达摩图》源自同一稿本,达摩祖师气宇轩昂,目光深邃,身着朱色袈裟,赤足踩芦苇,毅然前行在滔滔江水之上,令人肃然起敬。四周的烟霭、远山皆以阔笔淡墨渲染,浪纹线描绘细腻,颇有宋人马远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