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布衣与自学成才经历

一、蜀中布衣与自学成才经历

曾默躬(1881—1961)[2]又名思道,字墨公,号阿默、默公、苦行者、默居士、默道人、锦里老民、锦里人家、恒河众生、大荒老人,斋馆号有暾斋、苦竹居、万印楼、守约庐、日省轩、待耕草堂、龙华别墅等。清光绪七年(1881)八月十日出生于成都市簸箕上街90号,其父曾鹤轩为成都著名中医,自幼随父读书习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后以行医为生,闲暇精研金石书画。1930年赴重庆为川军将领王缵绪整理金石印章。1941年应西康省省长刘文辉之邀在雅安举办画展。1948年在成都曹家巷举办金石篆刻展。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中医学院特聘医师,参与“全国中医学院教材”审定工作。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有《风湿病学》《日省轩印稿》等传世。[3]弟子有罗祥止、刘东园、张正恒、杨允中等。

1955年张正恒获“成都市工人劳动模范”奖与恩师好友合影
曾赫甫提供
第一排(左起)
邱维孝 曾默躬 曾 尧
第二排(左起)
张正恒 杨允中

曾默躬长年隐居于成都市井,没有受过现代美术教育,没有显赫的官职头衔,生前甚至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都不是。但他一生俭朴好学,行医之外,寂寞耕耘,数十年如一日认真读书,锤炼笔墨,对传统的学习靠自修,对自然的观察重体悟,对艺术的表达重创新。由于没有接受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曾默躬的写实造型能力,但没有先入为主的西画训练,反而使他能自然地接受传统时空观念和表现手法,更有效地认知与把握笔墨。曾默躬认为作画贵在笔墨,力求内美,所作山水、花卉、佛像皆能笔墨朴拙,造型奇古,尽脱时俗,流溢着苍茫生气,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