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作为继吴昌硕、黄牧甫之后的篆刻大家,齐白石对中国现代篆刻有两大贡献。一个是刀法,他把单刀侧锋直冲发挥到前无古人的极致,给人以生辣猛劲,直抒胸臆之感。另一个是章法的现代构成。齐白石印章中蕴含的现代构成意识在那个时代是极为超前和大胆的,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对绘画形式的理解有着不谋的暗合。

齐白石将赵之谦的笔画调整法和黄牧甫的点线分割法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构成意识,其篆刻是遵循着点线面构成的抽象理念而变化,通过调整点线的位置或粗细来改变力量,通过笔画的增减或伸缩来调整空间,强调疏密、轻重、方圆的对比反差,弃曲求直,弃繁求简,大量使用直线,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切均来自对赵之谦“老实平正、大疏大密”和黄牧甫“寓巧于拙、于险出奇”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

当他把篆刻的构成意识融入书法和绘画中,就会带来全新的变化,我们将齐白石“三馀”印(北京画院藏)与《蝗图》(中国美术馆藏)陈列在一起,可看出它们源自同一种构成意识,[10]书画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表面的天真(童心)和背后的精明(精心)相互映照,互为表里,艺术和人生高度统一在一起,释放出一种全新的生命活力。

“三馀”印 齐白石 1933年 北京画院藏

蝗图 齐白石 册页 纸本 28cm×21cm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注释】

[1]严昌:《齐白石诗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2]薛元明《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和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都提及齐白石对黄牧甫的借鉴,但限于篇幅,均未展开讨论。在《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第85页中有齐白石手批贺孔才“贾廷琳君玉父”印,白石老人批语为“似黄莫父,虽工整而不版,未易下刀,宜以此刊法问人”。

[3]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10卷,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4]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在《印从书出 胆敢独造——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方印章研究》中注意到齐白石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在篆刻领域还做过其他尝试。

[5]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8卷,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7页。

[6]刘长荣、何兴明:《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7]刘长荣、何兴明:《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

[8]张柠:《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4页。

[9]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10]除了以印入画外,齐白石的绘画构成还受到吴昌硕的影响,特别是花卉画。齐白石和陈师曾都是生活在北方的海派画家,属于以吴昌硕为代表的金石画家。两人都强调画面的构成与单个笔触的审美张力,正因为如此,金石派书画跟西方现代艺术有相通之处。从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画稿可知其写意画与朱文印章都具有设计的因素,线条本身无独立的审美意味,唯有将线条融入到结构之中方显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