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王缵绪关系破裂的原因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中秋前一日,白石老人又翻阅了一次《蜀游杂记》,面对十年前的往事,齐白石挥笔写道:“丙戌秋,明日中秋,偶捡旧书,见此本子,也伴我历游四川,仍作记事用。老年人善忘,有一小事,必须记之。八十六岁。”
是何小事让白石老人时隔十年后依然无法忘怀?成都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画家齐白石与军阀王缵绪发生了冲突,白石老人认为:“半年光阴,曾许赠之三千元,不与,可谓不成君子矣。”1936年9月21日,齐白石致姚石倩书信也证实了这一说法,齐白石在信中说:“予已与中英弟有约,每月来函一次,吾弟亦然。无论老年人答与不答,只要知弟平安。成都治乱,已免悬悬。此次予之出成都,大有容人之失信食言。倘执吾弟代王缵绪许赠三千元之函说话,缵绪难骗人三千元,吾弟从中难矣。吾爱吾弟,故一掷三千金,足见君子与小人也。方鹤老、曾默公如相见,代称名问安。”[13]
白石弟子姚石倩只是一个幕僚,协助王缵绪整理藏画和印章,经济收入有限,不可能代王缵绪许赠三千元。而王缵绪在四川拥有军政大权,在成都、重庆拥有多处商铺、钱庄、公馆,不缺这三千元,王缵绪为何要赠送齐白石三千元?为何是三千元而不是其他数目?赠送金额的标准由谁确定?以何种方式支付?不缺钱的王缵绪为什么改变了约定?一边是北京的恩师,一边是四川的领导,白石弟子余中英、姚石倩如何面对双方?面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得而知,成都老报人车辐提供了一种说法:在鉴赏王缵绪收藏古画时,齐白石指出赝品居多,未在假画上题字,所以没有得到重金。
据车辐回忆:“王缵绪自许‘儒将’,喜玩古瓷器及书画,他本人以军阀势力发家,有权有钱,买的古书字画又多半为赝品,蒙着几个食客为他鉴定书画古玩,半吊子(指似懂非懂、半罐水的意思)食客与古董商勾结,使王买了不少赝品,王闷在葫芦中,一呼百应,俨然像是一个识者行家了。齐白石到来,王以其藏画求其鉴定。齐即指出其真伪,赝品居多。王愕然,王不悦。于是半吊子儒将形象一变而现出军阀脾气来,他们之间产生了距离。以后,由王的狗头军师献策,搞一个金蝉脱壳之计,由王出面,挑出赝品,请齐白石在假画上题词。齐受此横逆,几至晕厥,以后即称病推辞。殊不知王一计未了,二计又生,竟使出军阀本色,向白石老人提出,愿出重金,仍坚持请(齐白石)在假画上写几笔,并求盖章,言下大有非办到不可的样子。白石老人受此凌辱,坐卧不安,园林也显得暗淡了。画家刘既明与另一画家均偕其夫人同去看望齐白石,并请(齐白石)去陕西街成都有名的川菜馆‘不醉无归小酒家’,刘既明点了葱烧鱼、蒜泥白肉、肥肠豌豆汤、红烧舌掌等,白石老人甚为赞美。不久,齐白石辞别王,乘舟东下,如脱牢笼一般。他来四川,原打算上青城,去峨眉,结果一处也没有去。”[14]
此说法在北京、四川等地广为流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湖南的齐白石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殊礼遇,成为人民艺术家的杰出代表,获得了世界和平奖。齐白石被塑造成勤俭节约、刻苦钻研、反抗压迫、热爱和平的象征,而他性格中的其他元素则被有意淡化。王缵绪已从四川省剿匪司令、重庆卫戍总司令变成了起义将领、潜逃者,直至病逝在狱中。
王缵绪是传说中的儒将吗?他的书画收藏品质如何?齐白石在成都期间有没有鉴赏古书画?齐白石擅长书画鉴定吗?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困惑,笔者查询了民国四川军阀史料和四川、重庆国有博物馆的藏品档案,竟有多个重要新发现,但整个事件仍然扑朔迷离、疑云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