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王缵绪先生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蜀游杂记》第4页 齐白石 纸本 21cm×23cm 1936年 北京画院藏
涂改是把原有字迹掩盖后在上面或旁边重新书写,有人涂改了出生日期,希望自己看上去更年轻,也有人涂改了日记,希望把某人某事从自己的生活记忆中抹去。在齐白石《蜀游杂记》(北京画院藏)中就有多处涂改痕迹。一个人无法涂改世间所有的个人痕迹,存世的其他物证为我们探寻真相提供了可能。根据新闻报道和齐白石书画作品,我们确定其中一部分涉及王缵绪,比如《蜀游杂记》第4页有:“廿八日申时到成都,住□□□□。”[1]齐白石有意把他抵达成都后的住处用墨笔涂掉,但在成都《新新新闻》上却有二则新闻提及齐白石在成都的住处,一则刊登在1936年5月29日《新新新闻》,曰:“名画金石雕刻家齐白石,名诗人陈石遗将来省消息,迭志本报。兹闻齐氏已于昨日(二十八)偕赴渝迎迓之王治易军长与夫人小姐,午后五时专车抵省,因齐氏年逾古稀,长途跋涉,颇感疲乏,到省后即下榻王治易公馆休憩。”一则刊登在1936年5月30日《新新新闻》,曰:“名金石家兼画家齐白石先生,以年逾古稀,不惯长途飞行,乃改乘车亦于昨日(二十八)午后抵省,下榻王治易军长私邸,顷省府督署两机关,以齐氏远道莅场,已订于三十一日午前八时设宴洗尘云。”[2]从当时的新闻报道,我们知道,5月28日齐白石到成都后下榻王缵绪私邸。在《蜀游杂记》中,齐白石到达成都的时间是“廿八日申时”,申时又名日铺、夕食等,为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与1936年5月29日新闻报道中“午后五时专车抵省”完全一致。又如《蜀游杂记》有诗:“从来生女胜生男,卅载何须泪不干。好写墓碑胡母字,千秋名迹借方三。谓方鹤叟,名旭。”[3]末句“千秋名迹借方三”的“借”字下方有墨笔涂改痕迹,“方”字是后补,其下注释“谓”字后也被涂抹,改写为“方鹤叟,名旭”。对于此诗,众说纷纭,但齐白石之子齐良迟藏《蛙声十里图》则保存了诗作原来面貌。该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齐白石为妻子胡宝珠绘,画面右侧题有行书款三行,曰:“好写(此二字不要)。卅载何须泪不干,从来生女胜生男。好写墓碑胡母字,千秋名迹借王三。王三,王缵绪军长也。宝妹之属,时居治园清宅。白石并题赠诗。”原来齐白石将“王三”改成“方三”,将“王缵绪军长”改为“方鹤叟,名旭”。王三是王缵绪的简称,齐白石曾与王缵绪结拜为兄弟,按照年龄排序,王缵绪排行第三,在《岱庙图》(四川博物院藏)中齐白石称其为“治园三弟”。1936年王缵绪任第四十四军军长,故齐白石诗自注称其为“王缵绪军长”。
1936年5月30日《新新新闻》(局部)
《蜀游杂记》第3页 齐白石 纸本 21cm×23cm 1936年 北京画院藏
蛙声十里图 齐白石 立轴 纸本 水墨
135cm×30cm 1936年 齐良迟藏
这位被齐白石故意涂抹忘却的王缵绪是民国时期四川军政要人,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重庆卫戍总司令等职,赠送巨款和婢女给齐白石,齐白石为何要将好友王缵绪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