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入住法源寺考
齐白石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移居法源寺?齐白石、陈师曾为什么会在法源寺见面?除了法源寺,齐白石还在北京哪些地方居住过?这几个地点的先后顺序?
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属于“宣南”文化区。晚清民国时期,该区域会馆林立,以市井文化闻名中外,法源寺距湖南会馆500米,离湘潭会馆1200米,离湖广会馆1500米,到琉璃厂步行也在半小时之内。
齐白石是在民国六年(1917)入住法源寺,时任住持为道阶法师,湖南衡山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光绪十五年(1889)在衡阳智胜寺出家,师从寄禅法师。民国元年(1912)陪同恩师寄禅赴北京内务府,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据理力争,轰动全国。民国二年(1913)夏,道阶法师发起了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二千九百四十年的纪念大会,盛况空前,严复、梁启超、罗瘿公等名流争相参与。民国三年(1914)春,齐白石的恩师王闿运被招入京,任国史馆馆长,兼任参议院参政。道阶法师发起留春大会,邀请王闿运为坛坫主,前朝耆老,一时名士,共赏丁香,与会者达百人之多,姚茫父、夏敬观、罗惇曧、陈师曾等时贤著文叙其盛况。在道阶法师的领导下,法源寺成为北京的佛教中心之一,也成为湖湘文化名人在北京集会的重要场所。
北京法源寺齐白石旧居照片 2019年11月1日 刘振宇拍摄
道阶法师与齐白石、陈师曾的因缘源自恩师寄禅法师。寄禅法师与齐白石都是王闿运弟子,属于同门关系。寄禅法师与陈三立的关系也非常好,光绪十三年(1887)陈师曾12岁时,寄禅法师作《赠陈童子师曾》诗鼓励,陈师曾有《奉和寄禅上人》诗,收录于刘经富编《陈衡恪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寄禅法师又有《闻陈师曾由日本返金陵,再次前韵奉寄》诗。陈师曾绘《茅庵入定图》,应道阶法师的邀请,多次参加法源寺的活动。
在法源寺,还住有一位高人,他就是湘潭杨昭儁。齐白石入住法源寺,与杨昭儁有直接关系。杨昭儁,字潜庵,湖南湘潭人。早年拜师王闿运先生,湘绮老人有《送杨潜庵从事江南》诗。民国初年任总统府秘书。其父杨芷生,为何绍基弟子,喜书法,善篆隶,闻名湘潭。杨潜庵幼承家学,善鉴别,富收藏,与李瑞清、曾熙等有往还。齐白石与杨昭儁既是同乡,又是同门,加之都喜好篆刻,关系非同一般,在戴山青编《齐白石篆刻作品集》中收录23枚齐白石为杨昭儁所刻印章,如“杨昭儁”“潜庵”“阿潜眼福”“杨昭儁观”“净乐宦藏”“杨潜庵藏”“昭儁奉贻”“净乐无恙”“歌事遂情”“枕善而居”“视道如花”等,其中“阿潜眼福”“阿潜珍赏”“阿潜书画”等印以“阿潜”作为称呼,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杨昭儁与陈师曾都受教于一代名儒王闿运,在湖南生活时期就有往来,在姚华编《染仓室印存》中收录15枚陈师曾为杨昭儁创作的印章,其中“近陶居”“净乐宦”两印刻于民国五年(1916),早于齐白石第二次来京的1917年,从印章边款内容看,两人称兄道弟,志同道合。
1917年春夏之际,湖南湘潭地区军匪混战,为了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齐白石应樊增祥之邀,前往北京卖画营生。五月十二日(6月30日),抵达北京,住排子胡同阜丰米局后院郭葆生家。抵京第二天(7月1日)张勋复辟,五月二十日(7月8日)赴天津避难。关于此事,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曰:“阴历五月十二日到京,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北京,住在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阜丰米局后院郭葆生家。住了不到十天,恰逢复辟之变,北京城内,风声鹤唳,一夕数惊。”[3]六月,齐白石从天津返回北京,仍住排子胡同阜丰米局后院郭葆生家。
七月二十日(9月6日)搬炭儿胡同郭宅,在“枕善而居”印的侧面,齐白石刻有文字记录此次搬迁,曰:“余尝游四方,所遇能画者陈师曾、李筠厂,能书者曾农髯、杨潜庵先生而已。李梅痴能书,赠余书最多,未见其人,平生恨事也。潜庵赠余书亦多,刻石以报,未足与书法同工也。丁巳七月中齐璜并记。时二十日,由西河沿上移榻炭儿胡同。”
齐白石在炭儿胡同小住数日后,才移居法源寺。关于此次搬迁原因,齐白石在八月二十八日(10月13日)为杨昭儁刻“视道如花”印边款中说:“余二十年来尝游四方,凡遇正人君子,无不以正直见许。独今年重来京华,有某无赖子欲谋骗吾友,吾友觉,防之,某恐不遂意,寻余作难,余避之潜庵弟所居法源寺如意寮。倾谈金石之余,为刊此印。丁巳八月二十八日,兄璜并记。”
“枕善而居”印 齐白石 1917年
著录于熊伯齐编《荣宝斋藏三家印选》第67页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齐白石先后在排子胡同、炭儿胡同、法源寺三地居住。由“枕善而居”印边款可知齐白石从排字胡同移居炭儿胡同的时间是七月二十日,但该印边款中刻有“余尝游四方,所遇能画者陈师曾、李筠厂,能书者曾农髯、杨潜庵先生而已”,已经出现陈师曾的名字。即齐白石在移居法源寺之前,已经认识陈师曾,与齐白石晚年口述史相互矛盾。
齐白石与陈师曾在什么场合下相识?有无介绍人?彼此的第一印象如何?齐白石“九还斋”印(青岛博物馆藏)的发现,解答了我们心中的部分疑惑。在该印的侧面刻有“余重之京师,因九还识师曾,以为幸,故九还之命,无不欣然应之。弟齐璜”[4]。
印章边款中提及的“九还”为朱德裳(1874—1936),字师晦、子佩,又名“九还斋”主人,湖南湘潭人,幼孤好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县学为生员,经省考选官费留日,与长沙杨昌济、新化陈天华、湘潭杨钧等人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与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交往,参加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主办湖南警政学堂,调任京外城警所佥事、右分厅厅丞。宣统二年(1910)升民政部郎中。民国元年(1912)任交通部佥事。民国六年(1917)罢职居京,著《中国魂》《续湘军志》《三十年闻见录》《六书哲学》等书。朱德裳在警政、交通、民政等系统担任要职,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加之居住在湖南会馆,任湖南同乡会会长,对北京同乡的分布和行踪了如指掌,所以齐白石天津避难返回北京后,主动前往九还斋,拜访老乡,朱德裳题齐白石《借山图》并序:“丁巳六月,白石山人见访京师九还斋。皤然老翁,翘焉人外,入世甚浅,见道已深。论者佥骇为奇人,自余言之,可谓独立不惧之君子,文艺犹末也。然已使樊山低首、师曾虚心矣。大地山河本一心所造,山人借之,九还还之。大抵不免于虚妄,然山人深远矣。山人长余十岁,生又同乡,闻高名旧矣,迺今日始见之。国有颜子而不知,宁不自惭廿年之陋耶。”[5]叙述甚详。
“九还斋”印 齐白石 1917年 青岛博物馆藏
题齐山人借山图 朱德裳 镜片 纸本 28cm×38cm 北京画院藏
热心的朱德裳曾多次带领齐白石拜访在京同乡,如该年九月八日(10月23日),齐白石、朱德裳就一同拜访黎锦熙。陈师曾只是朱德裳介绍给齐白石的朋友之一。齐白石、朱德裳两人的交往一直保持数年,《白石头诗草》(甲子并乙丑卷)收录“挽朱九还夫人”联,有“剪发感当年,座上客宾肠欲断。伤心惟此日,灯前夫婿泪何堪”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6]
朱德裳、陈师曾都有在湖南生活的经历,又有共同的好友杨钧,所以两人往来频繁,在姚华编《染仓室印存》中收录陈师曾刻“朱师晦”“师晦”“朱德裳”“九还斋”等印,均为铭心之作。陈师曾经常去湖南会馆,论诗作画,不排除陈师曾在九还斋遇见齐白石,朱德裳主动介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