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点代价
孩子犯错总是在所难免,每当孩子闯下大大小小的祸,作为警醒或教训,家长都会对孩子采取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仅仅是打和骂那么简单吗?怎样的教训才会起到理想效果?惩罚有些什么方式?惩罚的“度”在哪里?惩罚过后,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又该如何做好“善后”工作?
每个人犯错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没有因为相应的错误受到惩罚,那么错误还可能会延续下去。生活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错误以后,马上帮他纠正。可能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印象并不深刻,导致错误一再地出现。
老刘的女儿第二天要出去郊游。这晚上,老刘就对只顾看电视的女儿说:“女儿啊,先别看电视了,准备准备明天去郊游的东西吧,否则明天早晨又要手忙脚乱了。”女儿一边嗑瓜子,一边说:“爸爸你可真啰唆,我这么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老刘就没再说什么,可是发现女儿换洗的袜子没带,帽子也没装进包里。老刘的妻子正要帮女儿收拾,老刘却制止住了她。
女儿郊游回来后,老刘问:“玩得怎么样啊?”女儿说:“很好啊。就是没换洗的袜子穿,天气太热了,帽子也忘带了,我都晒黑了,下次可不能再这么丢三落四的了。”
老刘是位很聪明的父亲。他阻止了妻子的行为,就是要让女儿为自己犯的错误付出一点儿代价。如果妻子帮助她准备好了,女儿依旧是一副没记性的样子,并且她还会产生依赖心理:“我没准备好没关系,还有我老妈帮我弄呢。”所以,要想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记忆深刻。不犯类似的错误,不妨让他吃点苦头。
总之,我们惩罚孩子,一定要遵守一个重要的原则:只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扩大化。如果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反复惩罚,抓住不放,那就不是惩罚,而是打击报复了。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而受到惩罚也很重要。孩子总会犯错误,而且孩子越小,他越难以分清大人对他的情感与他的错误行为以及惩罚之间的关系。他会认为是大人不喜欢他了,而心生恐惧。所以要让孩子明白,是因为他的错误行为而惩罚,不是因为不喜欢他了,如果他改正了错误,大人会更喜欢他,这样的惩罚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