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如何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它涉及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对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缩小衔接的坡度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衔接工作已走入了误区,表现在:

1.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其实,孩子在三年级之前,他们的考试分数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很多孩子往往粗心大意,或者上课不认真导致考不好,并没有学习能力差。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2.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学习是孩子的事,因此,他们对这一阶段的孩子什么都不过问。其实,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父母的关怀,并给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比如,我们要和孩子一样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提前模拟孩子上小学后的作息,以身作则,让孩子尽快调整过来。

3.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这毋庸置疑,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做到,而实际上,很多优秀的孩子也并非名校出身,这些孩子的出色表现,来自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实际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兴趣的挖掘,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争名校。为孩子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4.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5.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

6.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

7.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事了

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起点,学校固然是孩子除了家庭外的第二重要场所,但并不是唯一场所。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尤其是对于孩子幼小衔接的问题,更是需要学校和家庭互动,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因此,我们家长要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另外,在平时要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

8.孩子不适应就随便责骂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重要的转折,孩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并且,每个孩子的适应期不同,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比如,小学公共设施的模式,以及对用餐、如厕、饮水或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

(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小学班级里的同学与幼儿园的小伙伴不同,需要重新去结识和认识,如果处理得不好,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