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及时纠正孩子不诚实的行为
在中国伦理的范畴中,诚,本义为诚实不欺,真实无妄,它包含着对己,对人都要忠诚的双重内涵。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然而,我们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才五六岁就学会撒谎了,这如何是好?的确,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是孩子立世之根本,而通常我们认为,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家庭教育。可见,如何改变孩子撒谎的习惯,使之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是值得我们家长们共同去探讨的问题。
小宁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可是,升入小学一年级后的他居然挨了爸爸的一次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天下午,他的父母在观看画展时,巧遇小宁的班主任江老师,和他谈起小宁的学习,自然涉及刚刚考过的期中考试。江老师说:“小宁这次成绩不太理想,只考了第九名。”他爸爸说:“听小宁说,好像是第三名,从成绩上推算也应是第三名。”江老师肯定地说是第九名。
看完画展回家,他们问小宁这是怎么回事,小宁觉得纸包不住火,便把实情告诉了他父母。
原来,上小学后的小宁还没适应学习生活,没办法好好学习,于是,期中考试仅名列班内第九。可能是由于虚荣心太强,或者怕爸爸、妈妈责怪,于是涂改了成绩。小宁的爸爸由于当时心情激动,狠狠打了小宁,对他说:“不管考第几名,爸爸、妈妈都不会责怪你,关键是你不诚实,用假成绩哄骗家长,实际上也是自欺欺人,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有所成就?”
可能涂改成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但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却关乎他们人格塑造得是否完善。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从儿童时期养成的,尤其是5~6岁这一时期。如果孩子爱撒谎而没有被及时引导,很可能让孩子撒谎成性,甚至未来误入歧途,为此,我们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教育这一阶段的孩子诚实守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