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受到了冲击,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封建买办经济在社会中仍占显著优势,中国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近代历史面临的严重问题。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严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为争取国家独立、民主,曾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也就是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严重的现实使一批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就一定要改变现状。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了“变法”的强烈呼声。维新派思想家们找到了欧洲19世纪中叶出现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他们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并为此与封建顽固守旧派作了一定的斗争。但是,这条道路走不通,维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但他们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1年举行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以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主要内容的西学或新学,不能为中国革命指引正确的道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理论武器。他们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得到启示,看到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于1921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的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代表了中国思想文化战线的革命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反对革命队伍中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