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康有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1858.3.19)生于广东南海县,1927年3月31日卒于青岛。

生平和著作

康有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接受封建教育。后深受朱次琦“济人经世”思想的影响,大量阅读儒佛经典、诸子著作和西方译著,潜心于“经纬世宙”的学问。对康有为思想影响较大的,既有中国《易传》的变易观、今文经学的三世说、《礼记》的“小康”“大同”思想、陆王心学和佛学、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等,又有从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知识。他融合所学中、西学问,于光绪十年(1884)开始构造自己的“以元为体”的哲学,并撰写了《人类公理》(后改题《大同书》)和《内外篇》。

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从光绪十五年起,先后在广州长兴里、卫边街邝氏祠等处讲学,宣传他的变法理论,光绪十七年和光绪二十四年先后出版《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托古改制思想。《新学伪经考》把封建统治者所崇奉的“古文”经典一概宣布为“伪经”,说“统二十朝王者礼乐制度之崇严,咸奉伪经为圣法”。《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托古改制的先哲,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造舆论。光绪二十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年中国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震动。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3项主张。这年康有为中了进士,授予工部主事。从“公车上书”起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期间,他领导了爱国维新运动。这期间,他先后给光绪皇帝上书6次。目的是想依靠光绪皇帝的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到过日本、加拿大、欧洲、印度等地。他顽固地坚持改良路线,拒绝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合作。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他鼓吹虚君共和,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913年回国后,极力提倡尊孔读经,为复辟帝制造舆论。尊孔派组织孔教会,推他为孔教会总会长。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

康有为著作很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