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
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因而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智者派”。智者的基本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认识理论
他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肯定运动变化着的感觉现象的真实性,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性认识作用的观点,但又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断言各个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对同一个东西,你感觉冷就是冷的,我感觉不冷就是不冷的,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素朴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普罗泰戈拉发挥了恩培多克勒关于感性事物是对立性质的混合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每一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高尔吉亚通过对“不存在”的三个论证,驳斥了爱利亚学派否认非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接触到存在与非存在的联系与转化。
约定论的社会历史观
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既非自然有之,也非神意所造,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在互相残杀中归于毁灭而约定俗成的产物。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在特拉西马库看来,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民主派要求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愿望。
对神的怀疑和否定
他们为了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话的束缚,力图贬低神的权威,否认神的传统形象。普罗泰戈拉提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普罗狄柯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的,在他看来,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
历史地位
智者的思想瑕瑜互见。他们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事物和真假是非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把个人的意欲、要求说成是产生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决定力量,热衷于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这是智者思想中的糟粕,它势必陷入认识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晚期智者对此加以发挥,醉心于玩弄概念和文字游戏,成为诡辩家。后来这些思想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怀疑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前3世纪初的希腊哲学家皮浪曾竭力夸大智者的相对主义观点,走向了极端的怀疑主义。
但是智者思想中也包含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积极内容。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从此不仅自然现象,而且社会人生问题也成了古希腊哲学的课题;它探索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这一切标志着哲学研究的深化;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学意义;其约定论思想,是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启迪了古代的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和卢克莱修,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契约论理论也发生了深远影响。
智者思想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曾长期被否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智者夸大个人感觉提出过正确的批评,但又拒绝肯定智者的贡献。后来许多思想家因袭这种偏见,断言智者不是哲学家,只不过是一群诡辩家和江湖骗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黑格尔首先冲破这种陈言陋见,重新把智者引进哲学史并肯定其积极方面。接着,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1794~1871)在其《希腊史》中论述了智者对希腊文化的启蒙作用。从此,智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