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别了真知和意见。苏格拉底曾指出许多有学问的人自以为有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知识,否定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和智者们的认识论。柏拉图在本体论上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在认识论上将真知与意见对立起来,由此建立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体系。
在柏拉图的体系中,意见属于感觉的范围。感觉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只给人以变化的、矛盾的、混乱的印象,不能使人得到不变的,必然的真理。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以个人的感觉和意见为尺度,否定了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而柏拉图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普遍有效的。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应以理念世界为对象。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真理;感觉世界只不过是和理念相似的东西,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中说明,人在现实的感觉世界中,如同在黑洞中探索而背向着洞口,当人们回头时,看到洞外的阳光,即看到光辉灿烂的理念世界,才是看到了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的,因而它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存在;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也同样是先验的。他在《美诺篇》中举例说,对数学、几何中的公式推理,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发地推导出来。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已经具有知识,只是在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某种具体事物就可以回忆起来。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他将感性和理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对逻辑推理和必然性知识作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歪曲。
在柏拉图看来,人既然不能以感官求真理,就只能凭借与感官和物质实体相区别的灵魂来认识真理。灵魂是精神实体,它不生不灭,是永恒的。按照古代希腊“相似者相近”的观念,只有不朽的灵魂才能认知和掌握同样不朽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与身体是绝对对立的,身体是认识理念的障碍,因此,灵魂要认识真理,必须排除身体的干扰。
柏拉图认识论的回忆说是和灵魂不朽说联系在一起的。灵魂与身体有原则的区别,身体是多,是物质性的,因而是要分解消散的;灵魂则是“一”,是精神性的,不会消散毁灭。不朽的灵魂在轮回转世时,受到身体的窒息,忘掉生前对于理念的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摆脱身体的羁绊,受到一定的启发,才能回忆起真正的知识。这样,柏拉图就将“回忆说”、“灵魂不朽说”和“灵魂轮回说”结合成为一个神秘的、带有原始性的唯心主义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又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论的基础上的,与单纯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在这种信仰笼罩下的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又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是一种原始的先验论,即认为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的、必然的推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