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基本上可分为民主革命时期(1919~1949)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以后)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开始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和毛泽东等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又对运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在他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了系统的理论表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用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大量散见于他的政论和军事著作之中,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既是卓越的军事著作,又是优秀的哲学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但结合中国实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而且对一些哲学问题作了精彩的论述。《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著作不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而且充满了深刻的哲学理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则是直接论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实际斗争的方法论著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际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战斗性,并使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1966年以前,它的传播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传播。由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倡导,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部分工农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蔚然成风。

②毛泽东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毛泽东还在许多论述实际问题的著作中阐发了哲学思想。他注意把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特殊内容。

③经过多年培养,中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级党校和各级军事院校有数千名从事研究或教学的哲学专业工作者,这是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的其他各个领域进行了多种研究活动。中国哲学界曾经进行过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讨论、“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争论以及其他问题的讨论。但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学术讨论往往转变成政治迫害。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陷于停顿。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后,逐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面目。中共中央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指出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才能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中共中央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自觉地调整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在学术上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种理论研究,包括哲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在短短的8~9年间,中国哲学界对若干理论问题,特别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例如,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以及关于唯物史观的形成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对象和体系问题、物质定义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关于矛盾的若干问题、社会存在的含义问题、生产力的动力问题、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问题等等。在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美学、伦理学、哲学史等哲学的分支学科中,也探讨了许多问题。当代外国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哲学意义,新的科技革命的哲学意义等问题得到广泛的重视,出版了一批论著。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意义问题、剥削阶级基本消灭后的阶级斗争问题、物质利益原则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问题等等,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