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哲学原则,概括古希腊的艺术经验,写成了代表他美学思想的主要著作《诗学》。
在解决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他坚持反映论原则。“模仿说”是亚里士多德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核心。这个学说肯定艺术是客观自然、生活的“模仿”,艺术品要与自然、生活“相似”。这样,艺术就不同于科学知识,不是以抽象范畴,而是以自然和生活本身的形式来反映现实。
与柏拉图贬低“模仿”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模仿比历史还更接近哲学,因为前者的对象是可能发生的必然事件,而后者只涉及已发生的事件。据此,他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虽然沿用了“模仿”这一传统概念,但并不认为艺术作品只是自然和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人的创造,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掌握。所以,艺术在他那里还保持着“技术”的含义,属于“创作”的学科,而不属于“理论”的学科,“诗”、“音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有用的技术”,在于它是一种“创作美的技术”。
这种“创作美的技术”的特点是不给人以实际的用处,而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因此,亚里士多德也是历史上最早对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作出理论上区别的哲学家。在他看来,艺术家应当描写更加广阔的天地。恶的、丑的东西,经过艺术“模仿”,作为艺术作品,仍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在这个基本思想指导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讨论了“史诗”、“悲剧”、“喜剧”等当时流行的艺术种类,在《政治学》中讨论了音乐的作用,在《修辞学》中研究了文学修辞和辩论术。现在留存的《诗学》残篇主要是讨论“悲剧”的,因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最早从美学高度来研究“悲剧”范畴的哲学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悲剧是通过“怜悯”和“恐惧”的“净化”以引起观众的愉悦。
他认为,悲剧之所以引起人的“怜悯”,是因为悲剧英雄遭受到不应有的或过分的灾难;而“恐惧”的原因则是观众感到有遭到剧中人同样结局的危险。关于悲剧效果这一经典性的说明,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悲剧审美愉悦效果的解释——“审美的净化”,历史上有许多讨论,如从医学上的“宣泄”到宗教上的“净化”等等。而《诗学》和《政治学》中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有“审美的”含义,这与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提供人审美愉悦的学说相关。生活中给人以“怜悯”和“恐惧”的事,经过悲剧家的创造,表现在舞台上,则有一种审美的作用,所以才会有悲剧式的“愉悦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如他认为悲剧的长度以一日为限等,已经失去意义,但他所提出的基本美学理论,一直为后世各美学学派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