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在西欧中世纪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体系。13世纪前的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主义占绝对优势。13世纪后,托马斯·阿奎那摈弃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改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现实存在的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从理论上改造基督教哲学,更新经院哲学。托马斯针对当时逐渐注重理性知识和要求哲学独立的思想倾向,在对知识进行分类时,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可能与必然等范畴,力图消除“超越”与经验、无限与有限、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脱节现象,调和理性与信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关于神存在的五种证明,是托马斯理论的典型表现。托马斯认为,任何有限事物的存在都可以被理解为渊源于神的无限存在,神是万事万物的真正根源。神学是一门最高的学问,其他任何学问都是它的奴婢。托马斯通过调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矛盾,论证基督教思想。他的这一理论,取代了以信仰为原则的奥古斯丁主义,不久被罗马教会规定为基督教的正统哲学。托马斯·阿奎那被称为“经院哲学家的最高领袖和导师”。
关于上帝是否作为万物的最高和最普遍的存在、教会及其教义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性等等问题,引起了关于共相和个别问题的争论。这一争论在经院哲学中一直占据突出的位置。从11世纪持续到14世纪。以罗瑟林、培根、阿贝拉尔、邓斯·司各特和奥康的威廉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强调感性知识和实验科学,认定存在的只是单个的、个别的、感性的事物,个别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不能离开个别的事物而独立存在,它没有客观实在性,它后于事物,它只是名词、声息、记号等。以安瑟尔谟、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等为代表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共相先于事物,共相是个别事物的原始形式。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唯名论属于教会内部非正统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实在论是基督教基本教义的一种理论根据,反映教会内部正统派势力的要求。所以,唯名论同实在论的斗争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中世纪经院哲学主要以欧洲一些著名学府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为基地进行辩论和宣传。13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15世纪时,经院哲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此后,基督教哲学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