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私房菜之我见

关于私房菜之我见

“私房菜”这一概念的出现不过数年,可是却以其极为迅速的势头发展流传。今天我点了一下百度,竟然有了134万条有关的信息。

举目一望,几年之间,各个城市乃至各个城镇的私房菜遍地开花。现在是别家小院之中有私房菜,高楼大厦之中有私房菜,一摆几十桌的大堂在卖私房菜,我们成都的农家乐也有私房菜。我在成都郊区某镇见过一家以“私房菜”命名的餐馆,堂面有几百平方米,开业只有一年,但却自称是餐饮世家,有祖传绝技。我进去问有何独家佳肴?说了两道菜,都是家家可做之菜,再买来一尝,与一般的路边店无异。

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公认的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标准,“私房菜”从概念到实际都是一片混乱,甚至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无须多说的是,如果严格来讲,应当有两种“私房菜”,广义的私房菜应当是指所有在各自家中所做出的菜肴,狭义的私房菜是指有其独自特色与市场价值的私家菜。我们所说的当然是后者这样狭义的私房菜。这正如说川菜一样。广义川菜是指四川地区所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菜肴,而狭义川菜则是指位列于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的一种菜系。而我们所称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物产、气候、历史条件、饮食习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与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工艺,具有鲜明而全面的风味特色,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我认为(当然,绝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是应当为私房菜给一个大致说法了。我不敢下什么定义,定什么标准,但是我认为(当然,这也绝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才能叫私房菜:1.是一家一族经过多年积累下来的对于菜品制作的经验结晶,其菜品应当是确有特色、十分精致、能够成为宴席;2.必须经过较长时间至少是一段时间的考验,其特色受到群众承认与喜爱,其菜品具有一定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3.如果要进入市场,其经营方式应当具有鲜明的私房特色,即规模有如家宴,菜单由主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不是由客人点菜,否则就无私房可言,也无特色可言;4.如果要进入市场,其经营环境应当有宾至如归的氛围,应当有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意趣。

上述几条,关键是菜品特色与经营方式,而且其内涵与处延都应当比较严格,否则就会失去研究与讨论的意义。

如果上述几个特点合适的话,其实“私房菜”早就已经出现。著名的《随园食单》列出过一些私家美肴,但是因为没有进入市场,可以不计。同样的原因,有人把早期孔府菜列入私房菜,也不太恰当。在我们成都,早期的陈麻婆豆腐和黄敬临的姑姑筵应当是比较典型的私房菜。从全国来讲,则以谭宗浚的早期谭家菜为代表(当时的谭家菜每天只有三桌,与后来情况完全不同)。今天在全国出现了无数的私房菜,以北京、广州、香港发展得最好,单是北京就有几十家。如果以北京为例进行考察的话,从全面情况来看,最典型的首推羊房胡同的厉家菜和大翔凤胡同的梅府家宴。厉家菜创始人厉善麟老先生祖上曾经掌管清宫御膳房,他真正得其家传,从1985年开办以来,一直由家人主厨而不聘用厨师,一直在家中的小院营业,按季节更换菜单,客人必须事先预订,开始只有一桌,现在增加到一张大桌,两张小桌,最多接待20位客人,一直长盛不衰,单是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有好几十位成了他家的顾客。严格来说,新时期的私房菜都是在厉家菜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厉家菜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使用私房菜这一名称,没有宣传这种概念。

我们成都称为私房菜的既有大型餐馆,也有在自己家中开设的小型餐馆。但是由于菜品没有真正的家族特色,也还没有经过时间磨炼与顾客检验,经营上也缺乏私房菜的情趣,所以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私房菜在我们成都还没有出现,都还在摸索与创新之中。无论是这些私房菜的主人,还是这些私房菜的客人,我们都还需要时间。

我不是在这里故意提高门槛,为难从业者,而是真心实意地希望成都能够出现真正的私房菜。因为私房菜应当是真正的精品,它的菜品特色在一个城市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独一味,它的经营特色在一个城市之中也应当具有开创性,至少是与众不同。所以它的综合特色在一个城市之中应当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私房菜,而是一家普通餐馆。我们成都有的朋友曾经认为“多滋多味之菜,私房菜也”。这种提法我是不能同意的。道理很简单,所有真正的川菜都是多滋多味之菜。

从有的材料上见到,有一位名叫王小亥的川妹子在香港开的“四川大平伙”是一家很不错的私房菜馆,被香港朋友誉之为“第一代私房菜”。可惜我没有去品尝过,未敢评说。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