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做错以后,向孩子道歉了吗

当你做错以后,向孩子道歉了吗

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错事,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况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况要多。家长一般都觉得孩子容易做错事,父母也负有教导孩子的责任,要教导他们有礼貌,做错事就要道歉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错,也觉得父母不会那么容易做错事。父母则认为自己一般能做对,即使做错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高的地位。其实,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父母不但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负面形象,更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被尊重和平等对待,进而导致逆反情绪的发生。

现代教育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爱和理解孩子,这就要父母和家长不能把教育放在绝对两极的位置,家长对孩子做错事了,也要说一句“对不起”。或许,碍于面子,有些家长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硬撑着、扮强势。其实,向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反而会构建起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而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下面让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

一个周六,妈妈在拿钱包时,发现里面的一百元不见了,妈妈一口咬定是儿子丁丁拿的。丁丁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丁丁:“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丁丁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丁丁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丁丁,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丁丁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案例二:

一天,冬冬的父亲下班时发现冬冬还没有回家。冬冬的父亲急了,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冬冬不在家温书,上哪儿玩去了?过了会儿,冬冬回来了。父亲没等他解释,就数落开了。冬冬没言语,进屋学习去了。过了几天,隔壁的张叔叔忽然登门向冬冬表示谢意。原来那天冬冬在路过张叔叔家时听到了张奶奶在呼救,她摔倒在地爬不起来了,冬冬赶紧到外面请人帮忙,并联系了张叔叔。冬冬爸爸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那天不该如此武断地批评孩子。晚上,冬冬爸爸请冬冬坐下,十分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向孩子道歉。这事之后,冬冬更爱爸爸了。

上面两个事例,一反一正,给人以启迪。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怎样处理。家长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家长错怪了孩子,就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诚恳,不敷衍。

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给孩子树立了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并学会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同时,孩子也会更加信任父母,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

可见,家长做错了事,肯不肯向孩子道歉,不仅影响着两代人的情感,也关系着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实在是家长应该学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

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总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如果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滋味。故此,为了让孩子能树立责任意识,父母不妨做到:

1.父母如何向孩子道歉

相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其实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动,例如手势、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在这件事上,父母做错了,而且父母在向他们道歉,并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如果孩子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一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向他们道歉,就必须向他们讲明这件事错误的原因,为什么做错了,这也是一种间接教育的方法。

2.注意道歉的态度

父母道歉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太过于生硬,或者轻描淡写。这些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年龄大的孩子能明显感觉得到父母态度的不同,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

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因为碍于面子或者身份而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说一下。父亲撞到儿子,这时候,父亲与其说“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孩子,我撞伤了你”。父亲这时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诚的辩解更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

总之,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要言传身教,做错事时也要向孩子认错、道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重要方面。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融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以及个人性格等。一个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不负责任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很不以为然。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当父母自己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平等对待,这是加深亲子关系和抚平孩子叛逆情绪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