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耐心引导,能有效避免孩子逆反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叛逆行为,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不可急躁,对孩子有耐心是教育的智慧。
的确,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一两次就能解决的。揠苗助长有害,欲速则不达,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对孩子要有耐心,我们要学会等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小见大。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耐心外,还必须要运用我们的智慧。
杨先生是一名中学教师,在谈到自己儿子的教育时,他提及这样一段经历:
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一次和小朋友玩疯了,回家时候忘带了书,他偷偷和妈妈说不要告诉爸爸。吃晚饭的时候,他妈妈忍不住告诉我了,我就叫他不要吃饭了,把书找回来再吃饭,他哭着叫他妈妈和他去找书,在学校找保安拿到书。回来后表情舒展了。我和他说,一个学生丢了书,就像战士丢了枪一样。他马上就回我,“战士丢了枪,鬼子来可以躲起来啊!”我严厉地说:“是的,战士丢了枪可以躲起来,那么老百姓谁保护啊?”他无言了,我又说,“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啊!”前几天孩子他妈妈去青岛开会,我和孩子两个人在家里,我发现他每天都要检查煤气、检查家门。一天我因为去学校早了点,忘记拿牛奶了,回去以后发现孩子已经拿回家了,而且放到冰箱里。孩子长大了。
杨先生对孩子进行的责任教育,并不是陈述大道理,而是从生活中孩子丢了书本这一事件入手,不但避免了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逆反的情绪,更让孩子明白书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让孩子从这一小事件中明白做人必须要有责任心,后来孩子检查煤气、家门、拿牛奶等事,证明了杨先生的教育起作用了。
的确,真正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往往都能遵循孩子成长的特点,凡事耐心引导,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向孩子发脾气,为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1.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急躁
我们经常见到:孩子在穿衣服或鞋子,穿了半天没穿好,妈妈冲到他面前,边数落边快手地帮孩子把鞋穿上。孩子动作都是慢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新的,我们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则不是,都要去学,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比如,父母很赶时间,但孩子还在那磨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总结经验,把出门的时间提前一点,比如打算9点出门,就从8点10分或8点钟开始准备。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自己穿鞋穿衣了。可以给奖励的东西,但不能是物质的,最好是口头上的奖励,比如摸摸他的头、冲他笑一下,或者给他一个大拇指,这样就够了。孩子从家长的表情、动作就可感知你的鼓励。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大人是,更不要说小孩了,关键看惰性来了时怎么去引导。
2.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急于作出评价
即使孩子的看法与大人不同,也要允许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详细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自然会敬重父母。
3.分享孩子的感受
无论孩子是向你们报喜还是诉苦,你们最好暂停手边的工作,静心倾听。若边工作边听,也要及时作出反应,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日后也就懒得再与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4.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他们发泄了情绪,但是却不能清晰地理解,此时,就需要我们大人帮助其理解,这样,孩子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比如,当孩子知道奶奶买了玩具送给小表妹作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吵着也要,此时大人应解释道:“你可能感觉不开心,认为不公平,但今年是妹妹生日,这是送给妹妹的生日礼物,你过生日的时候,奶奶是不是也送了呢?”通过这番对话,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也就不会无理取闹了。
5.领会孩子的话的意义
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感到不开心时,可能会撅嘴、啼哭等,但是长大后,他们发现,表达不满不能永远用啼哭,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当他再有这样的情绪时,往往会隐藏起来,并且,对于很多语言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就需要我们加以引导,领会孩子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比如,当孩子生病时他会对你说:“妈妈,我最恨医生。”此时你应顺着他问:“他做了什么事让你恨他?”孩子若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苦药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这样,孩子的紧张心理会得以缓解,也会接受接下来你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