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不能总是大喊大叫
涛涛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他们对涛涛的管教就十分严格,他们谆谆教导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在十几岁以前,涛涛也一直算是个比较听话懂事的孩子,但这几年,涛涛开始不服父母的管教了。
涛涛越是不听话,妈妈越是大喊大叫,而涛涛越是烦躁,他甚至觉得家就像个牢笼一样,他害怕回家。
一次,天都黑了,涛涛爸妈发现孩子还没回家,问了所有同学都没有涛涛的消息,他们只好自己找,结果却发现涛涛一个人坐在学校的操场上发呆。他们纳闷了: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这里,涛涛为什么不想回家?因为家对于他来说就是束缚,因为他一回家,就要面临父母的压制,尤其是妈妈的大喊大叫,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由,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更希望无拘无束地成长,如果我们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对孩子大包大揽,那么,孩子会感到窒息,他的一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也会被压抑。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对于无法呼吸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定会反抗,那么,亲子关系势必会变得紧张起来。所以,教育孩子,我们一定不要总是大喊大叫。
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尊重,希望父母承认自己已经长大,能够处理一些自己的事情,需要更多的空间,而更多时候,家长往往把他们仍当成未成年人,所以对他们仍十分专制,希望事事替孩子拿主意,孩子只要不听话,就大喊大叫,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极度叛逆,对长辈产生半敌视心态,要么性格懦弱,缺乏主见,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我们父母想要看到的结果。
避免大喊大叫,我们父母要做到:
1.凡事只说一次
生活中,我们听到不少孩子说:“其实我也想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但是每次还没开口,他们就开始啰嗦了,而且只要我稍微有点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不停地数落我,其实,我已经知道错了,但他们的口吻真让我受不了。”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你的孩子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他了,他已经长大了,开始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也学会了如何审视自己的行为,他们也懂得是非对错,因此,孩子错了,你只需要说一次就好,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他才能更加信任家长,达到和家长以心换心、以长为友的程度。
2.来“软”的,避免正面冲突
可能你的孩子做得不对,但作为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他,更不可棍棒相加,而应该来点“软”的,比如,在倾听之后,对他表达你的理解,在孩子接纳你、信任你之后,你再以柔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商讨解决之道,从而激励他反省自己,帮助他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3.孩子做了坏事,决不能打骂
孩子做了些“坏事”,并不代表孩子就是真的“坏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但是也决不能放任不管。
为此,我们在确信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坏事”之后,首先要帮助孩子将事情的影响化到最小。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打骂”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实错了,打骂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又有多少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大,作为家长,为了能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忽视了与孩子多沟通,陪孩子一起成长。而当孩子稍微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他们就会采取训斥、打骂的方式,希望孩子能好好接受自己的管教,而情况常常是事与愿违。
4.把焦点放在“解决”上
作为大人,很多时候,会认为孩子的想法是不对的,甚至是不符合常规的,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很容易以先入为主的心态教育孩子,实际上,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出现了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而不是批评他,我们应该做的是,等孩子把话说完,再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我们的孩子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的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大成一个独立的成人,这都需要我们父母正确的教养,作为父母,我们要想防止孩子的叛逆行为,就绝对不可对孩子大喊大叫,凡事多问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被尊重,那么,不但孩子学会了独自思考,家长还能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