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批评也不可伤害孩子自尊

孩子犯错,批评也不可伤害孩子自尊

我们都知道,为人父母,除了给孩子生命,还需要教育他们,孩子犯错了,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孩子心灵是脆弱的,我们批评教育孩子,千万不能过度。因此,任何批评,都必须要讲方法。如果孩子一旦犯错,就采取谩骂、呵斥的方式,那么,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并改正错误,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家长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跟你说过多少遍,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玩其他的。”可是孩子还是边学习边玩;妈妈经常提醒孩子不要打架,可孩子还是“恶习”不改;面对孩子网瘾问题,父母强行干涉,结果把孩子逼急了,孩子居然离家出走……

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嘱、管教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做出逆反的行为。因此,任何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也不应过多。

有位母亲这样谈到女儿的教育问题: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考了个双百,全家人很开心,女儿更是兴奋不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又是双百,自然又是一番庆祝。但是,我感觉这样下去,不一定是好事,当时也没有太在意这些。一年级下学期,平时测验试卷拿回家的时候,只要是满分,女儿总是神采飞扬地和我们谈论,只要不是满分,女儿就像犯了很大错误似的,头低得很。

果然,有天回家,她的爸爸问她成绩考的怎么样,女儿突然一反常态,直接反问她爸爸:“你们不是一直说成绩不重要吗?那为什么学校还要考试呢?”当时丈夫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走过去,轻轻地抱了抱女儿说:“其实没考好不要在意,无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中期末的考试,只是对你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检查,看看哪些知识真正的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吃透,然后再将没有吃透的部分进行复习,争取掌握就行了。考满分固然欢喜,考两个零分回来,我们也不会批评你的,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和压力了,快乐学习最重要。即使是零分,我们只需要知道为什么了,然后去总结,继续进步,就行了,你是最棒的。”

经过我的开导,女儿笑了,擦了擦脸上的眼泪,说:“我知道了,我会努力的。”

这位家长的做法是正确的,当孩子质疑为什么要考试时,她知道孩子一定是没考好,此时,她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告诉孩子考试只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这样,孩子才能放下心理压力,才会更加努力学习。

的确,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可我的批评会不会过火呢?或者说,怎样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但父母们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在批评孩子时说话的原则:

1.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要避免以下三个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因为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2.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家长担心孩子会学坏很正常,难免也会产生一些情绪,但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而说出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伤害到孩子。

3.先进行自我批评

父母和孩子每天打交道,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犯了错,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件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父母又何乐而不为呢?

4.一事归一事

有些父母很喜欢“联想”,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就能联系孩子犯过的所有错误,甚至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事实上,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自己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5.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6.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从语言上来安慰孩子,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