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交流,不要盲目让孩子听话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乖巧,但他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果希望孩子样样服从自己的安排,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家长在言行上的矛盾教育常让孩子无所适从。我们在学习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转变自己的旧观念,把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有好的效果。
冬冬今年五岁,活泼好动,妈妈经常说孩子很不好管。
周末这天,妈妈好不容易放假想带冬冬去逛街,可是,妈妈和冬冬走在街角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妈妈往回走了几步,发现孩子竟然和路边的流浪小狗玩了起来,他还将自己手上的零食递给小狗。
“宝宝,你在干什么?”妈妈问。
“妈妈,我在喂小狗啊。”
“喂什么小狗,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不要碰野猫野狗,脏死了。”说完,妈妈就拽起冬冬离开了,冬冬一脸愕然地望着妈妈。
这里很明显,冬冬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喂流浪狗,是爱心的表现,孩子的善举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禁止。如果我们家长忽略了这一点,而把它当成不听话、犯错误的行为,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可以说,我们教育孩子,尤其是在与孩子沟通时,更不可强迫孩子听话。具体来说,我们父母可以这样引导:
1.理解孩子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孩子好静更好,甚至总是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但其实,孩子是需要自由空间的,需要有广阔的天地来让他们成长,因此,对于孩子那些活泼好动的行为,我们不必强加干涉,只需要做到保护他的安全。要知道,孩子在奔跑、跳跃、攀爬这些活动中,更易获得健康的身体,也更易活跃大脑。
2.别独裁,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而他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这种“独裁”只会把你的孩子从你身边拉走。中国的家长们太喜欢包办代替,操心受累之余还总爱不无委屈地说一句:“我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容易吗?”可是对于这一“替”,你的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
其实,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想而知,但却让孩子感到不受尊重。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不懂,我们选择的对他们才更有好处。殊不知,我们的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孩子才能自主地学习,才能学得又快又好,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沟通时考虑孩子的感受的干涉,尽量避免与孩子产生冲突
既然是沟通,肯定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尤其是与叛逆的孩子交流,他们的情绪容易冲动,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所以,与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考虑到他的感受,尽量避免冲突,如果产生了冲突,也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立即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停止争辩,待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