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省心,听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叛逆,为此,很多父母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做事,但越是压制,孩子越是反抗。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越是希望孩子减少叛逆行为,越是要给足孩子谈话的权力、让孩子多谈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畅通的沟通方式,孩子才会愿意接纳父母的意见和管教方式。
为此,我们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听少说,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们不能否认,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有利于孩子,但却使用了错误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常常置之不理,也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会使孩子感到沮丧、感到不被尊重。如果我们能加以改正,多听少说,孩子也就不会拒听大人的“命令”。
为此,每次我们在向孩子“发号施令”的时候,不妨先思考以下几点:
很多时候父母唠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要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需求;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无奈;
教育孩子不要追求道理,要追求效果;
一定要思考,怎样说才能见效。
2.避免喋喋不休
调查资料显示,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对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3.不必大声说话
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虽然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父母身上,但他关注的只是父母脸上的愤怒表情,而不是父母所说的话。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
4.尊重孩子的感觉
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轻易否定他,要尊重他的感觉和选择。
妈妈带着小胖去买衣服,小胖看中一件上面印有奥特曼的外套。妈妈一看,那是一件质量很差的衣服,做工非常粗糙。于是,妈妈给小胖选了另外一件。小胖很不高兴。妈妈耐心地跟他说:“那件质量不好,而且不适合你。这件质量好,比那件还贵呢!”可是小胖却说:“这件虽然好,但是没有奥特曼,不是我喜欢的。”
其实,孩子并不想买多么高档的东西,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要孩子喜欢,就是买一件质量差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5.多给孩子一些决策空间
儿童已经不是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是牙牙学语的婴幼儿,他们已经有了独立决策的能力了,为此,你不妨做出以下一些教育方式的改变:
(1)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策,甚至,有些情况下,你可以为孩子制造些自主决策的机会,而你要做的,并不是替孩子成长,你只能站在他的身边默默支持他,帮助他。
(2)给孩子一定的势力范围,让他自己经营。他的房间归他管,你只有建议权,他有决定权。
(3)等孩子向你伸手、希望获得你的帮助的时候再出手。
(4)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6.给孩子的自由规定原则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让孩子任意妄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定下一个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给孩子充分探索、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比如,父母可以定下规矩:在外面玩不能去马路上,只能在楼前的这片空地上玩。但至于怎么玩、和谁玩,由孩子自己决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沟通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主见、有思想、有魄力,这样的人正是做大事的人,也是历经社会折磨和苦难的人。因此,作为的家长,必须要认识到,“为孩子拿主意”的想法是永远行不通的,鼓励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让他慢慢自立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家长的我们,如果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并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自然也不会对我们的话采取“置若罔闻”或者“随便敷衍”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