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后,重在引导不在惩罚

孩子犯错后,重在引导不在惩罚

曾经有人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犯错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个特点,就是好奇心重,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心中充满了各种疑团,对周围的一切都想探明个“究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不管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他们都要去探究一下,去尝试一下,结果可能导致犯了错误。而捷尔任斯基说:“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的心灵和良知的好办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暴力、严厉和拷打是很多父母解决孩子犯错误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记住错误,可实际上,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要么变得性格懦弱,要么会对抗父母、行为叛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父母用温柔的方式引导,而不是用激烈的言辞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其实,父母要明白的是,孩子犯错,重在帮助他改正错误,在错误中锻炼自己,惩罚并不是目的。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只要不是“罪不可赦”,挽救比“绳之以法”要重要得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对待犯错误的孩子的挽救方法有时过于简单,比如,有的孩子一念之差做错了事,马上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甚至小题大作,使他在其他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

有这样一个故事:

狼渐渐老了,决定改邪归正和牧羊人和平相处。于是他出发去找牧羊人说明自己的心意。他向牧羊人说:“其实,我并非天生是坏胚子,只是肚子饿的时候才会猎杀你的羊群。只要我填饱了肚子,我就是一只最温顺友善的动物。”

第一个牧羊人根本不相信狼的话,拿棍子把狼轰走了。狼来见第二个牧羊人说:“我可以咬死你很多羊。可是如果你一年提供我六头羊,我就不来打扰你的生活。”牧羊人不相信狼的话,对狼不理不睬。

狼继续找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牧羊人,结果大家都不愿意采用他的建议,也不相信他的话。到了第六个牧羊人的时候,牧羊人甚至拿起大木棍,棒打老狼。

恼羞成怒的野狼受不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为了证明自己的厉害,冲进牧羊人的家宅,咬死他们的孩子和羊,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事后,后悔不已的牧羊人说:“老狼出于窘迫肯改邪归正,可是我们这样把这个老强盗逼得走投无路,甚至不给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我们的不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犯错,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他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给他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

然而,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些家长,他们一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情况,就大声责骂孩子,而结果,孩子的反对的声音比他更大,最终,双方的情绪都很激动,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从错误中锻炼自己呢?

1.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

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2.帮孩子找出犯错误的原因

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会犯错误的,何况是涉世不深、各方面都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父母,孩子犯错是不可能避免的,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弄清楚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从年龄角度出发,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由于他们年龄小,经验很不足,辨别能力又很低,另外,他们缺乏抵制能力和自制能力也是使得他们经常犯错误的原因。除此外,错误的模仿也是使他们犯错误的一个原因。他们往往模仿成人的一些错误言行,从而使得自己犯了错误。应该指出,孩子犯错误除了有其年龄特点外,还有教育上的不善。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用情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前提,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才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这对于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孩子的心灵。

4.适当表扬,鼓励孩子的自信

美在纯真,美在坦诚,有些错误是无心之失,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怒视受批评者。不妨大方一点,“恩赐”我们的表扬,让孩子去感受更多的温暖,去体会更多的快乐。

总之,孩子都还处在成长阶段,偶尔会犯下错误,父母应该允许他犯错误,重要的是孩子犯了错父母怎样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而自觉地改正错误。另外,儿童有其自身的不同的特点,家长要用特别的方式教育,也就是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注重技巧和方法,惩罚绝不是目的,给孩子几次悄悄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才是父母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