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似乎就是很叛逆和任性,教育他们,光靠说教根本不起作用,其实,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为孩子制定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光爱孩子还不行,还应该为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比如,按时吃饭、睡觉、做作业等。制定规则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此,教育学家指出,3~6岁是为孩子定规矩的最佳年龄,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要用行动,而不是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也不是空洞的威胁。孩子犯了错,你生气、愤怒都无济于事,只有规则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逐渐培养孩子成熟的品质。而歇斯底里的叫喊只会让孩子从情感上远离你,甚至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自然不会服从你的教育。
曾经,在美国,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在踢球时,不小心将球直接射进了邻居家的窗户上,打碎了他们家的玻璃。为此,小男孩和邻居协商好,他必须向邻居赔偿13美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小男孩为此很苦恼。
最后,他决定求助于自己的父亲,但没想到的是,父亲居然让他自己想办法。
“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男孩非常为难。
“我可以借给你。”父亲拿出13美元,“但一年之后你必须还我。”
于是,为了偿还父亲借给自己的13美元,男孩必须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3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这里,我们发现,年幼时候的里根总统通过“足球事件”获得了成长。这个故事告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惩罚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个很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孩子从小树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在社会中的每个正常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就必须承担由于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各种后果。
而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规则。当然,在给孩子制定家庭规则时,以下几点是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
1.从生活中逐步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孩子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孩子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
2.告诉孩子制定规则的原因
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早点上床睡觉,为什么要孝敬爷爷奶奶,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尊重,会认为你的话是有道理的,这样,他就会接受。因此,在制定规则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平等对话,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这样可以使孩子有一种责任感、义务感,并自觉自愿地遵守。
3.对年幼的孩子,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
年幼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因此,在对他们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各类游戏,将孩子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孩子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孩子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孩子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4.规则要明确、细致化
给孩子制定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例如,要让孩子做到遵守规则,就要让孩子知道红绿灯的作用;让孩子早睡早起,就要规定具体的时间。这样,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另外,你最好还应该明确告诉他违反规则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5.任何规则都必须无条件执行
规则必须无条件执行,无论是时间、地点变化,都不能例外。比如:在外面不能说脏话,那么,回家也是如此。今天需要遵守这条规则,明天也是如此。
6.父母要以身作则地遵守规则
所有的规则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也是父母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即使再爱孩子,也要逐步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自制克己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