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孩子的学习动机,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

端正孩子的学习动机,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

任何人做事都有动机,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找到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才会为之付诸于行动,才有学习的动力。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厌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到底是在为谁学习。

我们只有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谁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他才会有一种向前的驱动力,他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也就能克服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学生的日记:

我妈妈是一位家庭主妇,爸爸常年在外出差,所以学习一直是妈妈在管。一直以来,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妈妈。

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说做完20道题就可以出去玩儿,说完妈妈就去厨房准备晚饭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对付那20道题。好像都是数学应用题,反正挺多的,大概有三四页。我一看这么多,啥时候才能做完出去玩儿啊!等到做完了天不都黑了吗?于是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先做了前面五道题,正好赶上翻到下一页,我就空着中间的一页题,然后把最后的五道题也做了,然后合上本子,跑到厨房,跟妈妈说:“妈妈我做完了,我出去玩儿啦!”妈妈一听挺高兴,说“这么快,那好,去玩儿吧!”

感觉就玩了一小会儿,天就要黑了。我很不情愿地跟我的朋友告别,说好明天还一起玩儿,就回家了。

一到家,我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只见妈妈沉着脸叫我进屋,问我:“题都做完了吗?”我心虚地说:“做完了。”妈妈生气了,问:“真的吗?”我不敢说话,闷闷地站着。妈妈更生气了,说:“你为什么要撒谎?你以为你学习是为了谁?”我还是不说话。只见妈妈一下子冲到桌子面前,呼拉一下把我桌子上的笔、本子和书全都扫到地上,然后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我吓坏了,妈妈尽管对我比较严厉,但是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就算是她打了我,我也没有这么害怕过,因为每次妈妈打完我还是要过来哄哄我的。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敢动也不敢说话,心想:要是以后妈妈再也不管我学习了可怎么办?屋子里渐渐暗下来,妈妈没有来,也没有别人来叫我去吃饭。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收拾好散落一地的书、本子和笔不,鼓足勇气走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骗您,以后我不这样了。”妈妈当然马上就原谅了我。

虽然那次妈妈没有打我,但是真的把我吓坏了,而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骗过妈妈。但是,学习究竟是为了谁呢?

想必很多孩子都和故事中的男孩一样,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明白自己为谁读书,为谁学习,更多的则认为是为父母学习,为了给父母争面子,而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冷漠,没有热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没有意义的,整个精神状态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对什么都不在乎。

事实上,孩子没有端正的学习动机,会有以下表现:讨厌学习,上课开小差,思想不集中,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少,学习不努力。总是为自己的学习寻找借口,拖延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取代学习活动,占用学习时间。

那么,造成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影响孩子学习动机的,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包括其自身需求,家庭因素,学校的教育模式等。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飞黄腾达,为自己争面子,而这一“自私”的心理,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父母的面子。

中国的学校都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这种单一化的教育目的尤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任何一位父母,都有必要引导孩子明白他们学习到底是为了谁,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问孩子:你为谁学习

你的提问会引起他的思考,他也会问自己:我在为谁学习,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找不到答案,他会困惑,他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2.告诉孩子:知识改变命运

你要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让自己未来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

3.以切身体会和经验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你要告诉孩子,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没有知识,就等于没有生存的本领,每个人都在用知识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寒窗苦读的过程的确很辛苦,这是一个人立于世的必经过程。

可见,如果孩子认为学习、读书是为了父母的面子、老师的名声,那么,他会觉得读书、学习是一种负担,没有了学习动力,又怎么能学得好呢?

而如果我们能让他们明白他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改变命运,那么,在这样的心态下,即便他们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也不会抱怨父母,也能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也会明白,有时候父母会逼他们学习,会剥夺他们玩耍的时间,但这完全是为了他们着想,最终,他们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