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孩子置气,用引导代替惩罚式教育

不和孩子置气,用引导代替惩罚式教育

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能不带任何问题,面对孩子行为方式上的偏差,一些家长运用传统的打压方式,和孩子置气,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方式和观念,然而,很多时候,他们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也会从我们家长的行为中获得信息反馈,进而给出应对措施,如果你总是言辞训斥,或者声泪俱下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吃你这一套了,我们的教育如果只是让他感到恐惧和心烦,或者与父母对抗外,还有什么用呢?

许多孩子身上的毛病,比如撒谎、顶撞、冷漠、暴力,等等,很多时候就是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下的产物。有时候,我们对孩子言辞粗鲁,脸红脖子粗,滔滔不绝,结果他也愤怒,越说越僵,双方都气急败坏,最后不仅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还破坏了做事的心情,很多的时间都耽误了。更可怕的是,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孩子根本不愿意与你沟通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障碍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位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

她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了,性格活泼,讨人喜欢,但就是不知节俭,对什么都不珍惜,刚买回来的衣服,穿几次就扔了,买回来的食物,吃几口也扔,对家人长辈也很冷漠。为此,妈妈很是伤脑筋。

一天晚上,她和丈夫商量,一定要好好教育女儿,没想到,她准备的一系列“惩罚”措施被丈夫阻挠,他告诉妻子,打是没有用的,不妨对女儿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妈妈觉得有理,就买了两张票,陪女儿去看芭蕾舞剧《白毛女》。

看完回家后,妈妈问女儿有什么感想,女儿想都没想就说:“喜儿去当白毛女,我看是让她爸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了,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去当白毛女?”

听完女儿的回答,妈妈目瞪口呆:“这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事后,她和丈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依然不敢相信那些话是从女儿嘴里说出来的。

她回想自己小时候看《白毛女》电影的心情,为喜儿流了那么多眼泪,恨死了黄世仁,可今天同样的故事,孩子怎么看不懂了呢?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孩子是打也打不成,骂也骂不得,文化教育也是无效。此时,丈夫对她说,孩子不懂历史,又没有体验,她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当然会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

于是,这天晚上,妈妈和丈夫都放下手头的事,协同爷爷奶奶一起,谈起了那个艰苦年代的生活,刚开始,女儿有点不耐烦,但听到后来,女儿越听越有兴致,听完后,她说:“我终于知道妈妈为什么带我去看舞剧了,也明白奶奶为什么那么节约了,我以后也绝不乱花钱了。”

听到女儿这么说,夫妻俩相视一笑。

这里,我们发现,这位夫妻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当孩子有大手大脚、浪费的生活习惯时,他们并没有选择与孩子置气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而是寻找更为积极的方法,在前一种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他们便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父母所经历的风雨,继而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的确,可能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甚至不听话,但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行为习惯呢?而要改正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强行压制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方式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进行巧妙引导。

所以,首先,家长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孩子是孩子,我们自己是自己,这是两码事。虽然孩子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但是,他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尊重不代表同意、支持,更不是全盘接受。尊重不等于放任与放纵,更不是放弃,尊重是允许对方以不同于自己的方式存在。在遇到分歧时,我们不妨按以下三步来试试:

(1)先听听孩子的意见,看他的看法是否合理。

(2)先进行讨论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

(3)如果双方意见统一了,就按照约定去做,如果不统一,要讲道理,有的也可以先搁搁再说。

另外,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

1.注意场合和时间

与孩子交流感情的时候,最好是睡觉前,这是孩子心情最为平稳的时候。

2.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3.平行的对话艺术

聪明的家长与孩子谈话时,并不总是正面对着,而是并肩同行,朝着一个方向,这样谈起话来,显得轻松、自然、很有人情味,孩子愿意听、也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