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绪调控力,避免大喊大叫

提升情绪调控力,避免大喊大叫

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常说:“言传身教。”这句话强调家长的表率作用,这在处理情绪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我们都希望孩子不要叛逆、要听话,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有问题就大喊大叫,这样孩子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接纳我们的意见、理智处理问题呢?

心理学专家指出,不少父母在处理情绪问题时经常呈现“双重标准”,意指在表达情绪的方式上和孩子一样,但是却要求孩子做到管控情绪,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如何,直接对孩子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父母情绪化会对孩子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陈女士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领导,手下管着几十个人,所以,工作很繁忙,免不了发脾气,而她也经常将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

这不,她回家看见丈夫居然在看报纸,也不做饭,就有点不高兴了:“蕾蕾一会回来饿了怎么办?你怎么不做饭?”

“我怕我做饭了,你们母女俩又不合意,那不找骂吗?”丈夫一脸委屈的样子。

陈女士一听更生气了:“你别总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我一天那么忙,你怎么就不能为我想想。”

夫妻俩吵了一会儿,蕾蕾回来了。

“爸妈,我饿了,怎么还不做饭?”蕾蕾看见爸妈没做饭,还在吵架,就不高兴了,一把把门摔上,看自己的书去了。

“这孩子怎么了,现在怎么脾气这么坏了?以前可不是这样,我去跟她评评理,这是什么态度?”陈女士很是生气,正想冲进女儿的卧室,教育女儿一下,被丈夫一把拉住。

“其实都是我们俩的问题,我们情绪不稳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怎么能做到心平气和……”陈女士觉得是这么个理儿,火也就消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情绪化,指的就是喜怒无常,刚才还和风细雨,这会儿又雷电交加,如果父母是情绪化的人,那么,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自卑内向,也很有可能和父母一样喜怒无常,甚至行为叛逆、对抗父母。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为此,父母最好这样言传身教、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向孩子表述你的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嗯,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2.向孩子坦诚你的感受

当你坦诚地说“妈妈明天要上台报告,觉得很紧张”时,孩子学会“有情绪是人之常情”;当你遇到挫折,对自己说“没关系,只要我冷静下来想清楚,一定有办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对话的重要性”;当孩子手中的气球不慎飘走了,你高兴大喊:“你看,气球妈妈在呼唤它了,赶快和气球说再见!”原本悲伤的孩子就会发现“转换情绪带来的惊奇”。

3.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处理坏情绪的方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会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应对情绪的方法,如果父母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孩子也会理智,而不是出现叛逆性行为,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也很重要。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父母正确引导下的孩子,往往情商比较高、人际关系更好,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都要做到言传身教,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喊大叫,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