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话语权,孩子才愿意诉说
作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但却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教育出出色的孩子,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有很多亲子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你生命的延续。我们很多家长,潜意识中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甚至是替代品,在沟通中,也就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
家长漠视孩子的感受,不给他们发言权,那么,时间一长,孩子要么会放弃说话的权利,要么变得敏感、暴躁,后者就是很多孩子与父母对抗的原因之一,相反,那些尊重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懂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认真聆听他们的意愿,与孩子商量办法,共同决定孩子的生活。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存在感,因为他们得到了父母的重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有自信。因此,话语权就算是对不懂事的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陈女士是一家国企领导,平时工作认真但却不苟言笑,而她的女儿却是个活泼、叽叽喳喳的女孩。
在女儿上初三那年,许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她常要求跟妈妈“平等对话”。
有一天,女儿双手拉着妈妈的胳膊,神秘兮兮地将她拉近了自己的房间。
“什么事啊,干嘛这么神秘?”妈妈不解地问,“搞什么鬼啊?”
“妈,我问你件事。”女儿关上房门,悄声对妈妈说。
“有什么话不能大声说啊?”妈妈更不耐烦了,觉得一家人之间,用不着藏着掖着。
“是我们女人之间的事儿,别让我爸听见。”女儿压低声音说。
“快说,有什么事?”
“妈,你在中学时有没有喜欢过男孩,有没有男孩喜欢过你?你当时什么感觉,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的?”
“你是不是早恋了?快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妈妈有些着急,问女儿。
“你先回答我的问题,然后我再告诉你。”
“这种事情我怎么能跟你说呢,你还是孩子,还不懂。快跟我说,你是不是早恋了?”妈妈有些恼火,急不择言地说。
“你不说就算了,我也不想跟你说了。”女儿脸上没有了笑容。
“你快跟我说,你要急死我啊?”不懂女儿心思的妈妈,并不知道女儿内心情绪的变化。
“你出去吧,我要写作业了。”女儿将妈妈推出房间,关上了门。
的确,女儿和妈妈谈及一些女性的话题,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同性的榜样,或者说一个人生的同路人,希望获得成长和前进的心理能量,获得情感上的支撑力量。可是,妈妈却拒绝坦诚地与女儿交流,堵住了母女间良好沟通的路径。
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向你敞开心扉,那么,你就必须给孩子话语权,但给孩子话语权,并不是命令孩子:“告诉我!”而是应该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以朋友的身份鼓励孩子说,让孩子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除此之外,给予孩子话语权,还需要父母做到:
1.多倾听,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训,而是父母的理解和倾听。而事实上,我们的很多父母却常常不问事情的青红皂白,就对孩子进行一顿语言的狂轰滥炸,比如这样的一段对话,“什么?你在学校又犯事了?”孩子解释说,是老师冤枉了他,结果你根本不理会孩子的解释,接着训斥:“没犯错误老师能冤枉你吗?那么多学生为什么要冤枉你一个啊?还敢撒谎!”接着,孩子听到你的话之后,原本还想解释什么,但他不说话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你的一个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但你的否定却让孩子退缩了,他原本希望你是他的避风港,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此这般,孩子还愿意和家长沟通吗?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的郁闷,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及时回应,适当引导
我们说,倾听很重要,并不是不要家长说话,交流、交流,需要双方有来有往,那么,在很好倾听后,我们怎样给孩子回应呢?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用适当的语言同理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认同孩子的情感。比如说,“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是吗?”“听起来你很失望,真是不走运。”“我明白了。”或者说:“真有意思,要是我当是在场就好了,后来呢?”启发孩子说下去。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说完之后就完了,但有的时候,为了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
不过,给建议也是要讲方式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力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建议,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分析找出办法。家长说的多了,孩子未必能听得进去,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