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庇护孩子,给孩子归属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归属感,的确,无论是谁都需要一种归属感,强烈地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组织或者个人。我们最初的需求是感受到来自生育了我们的父母的爱。随着我们不断成长,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我们的归属感就更强烈,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免受到伤害,比如被人不留情面地批评,或者感觉被人排斥、压力过大或者精神极度疲劳时,我们更需要归属感了。
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成人受伤或许可以一笑了之,但孩子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父母用心庇护,让孩子在失意、落魄的时候走出心理阴影,否则,他就可能到别的地方寻求他人接受并获得归属感。他可能去向那些根本不想取悦他的人寻求庇护,并可能通过危险的非法方式获得乐趣和身份认同,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多孩子离家出走,误入歧途,就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慰藉。
另外,从另外一个层面说,给足孩子爱,让孩子有归属感,更易于加深亲子间的感情,进而淡化甚至消除孩子对父母的对抗情绪,以及帮助孩子获得良好修养和性格。
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样去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呢?
1.与孩子经常沟通,理解孩子的感受
交流沟通能力在促进人们社交健康、情感健康和个人成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父母不与孩子交谈,意味着缺乏兴趣,孩子可能将之理解成对他的忽视。所以,家庭中的沉默会给他的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未来家庭关系的信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孩子在生活中受挫的时候,需要父母的鼓励,否则会导致他严重的受挫感。家长应该接纳你孩子的感受,那么,他就可能学会接纳、控制、喜欢或者应对自己的感受。另外,家长也可以帮助他提出要求。比如对他说,“我想你现在很难过,给你一个拥抱,你会觉着好点吗?”这样的话能让他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心情不好,我来是想得到一些安慰。”
2.做他最后的庇护者
当你的孩子正处于困难时期,当他再也无法忍受、筋疲力尽无法继续佯装坚强之时,他需要一个藏身之所,需要某个地方、某个人成为他最后的庇护所。在这里,他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里——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没有人要他负责任,他可以被无条件地接受。在这里,他可以真正放松下来,因为他知道,有人愿意暂时分担他一时的负担,让他得到解脱,是他坚强的后盾。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后的庇护者,因为父母对孩子非常重要,虽然在某些时候或情况下,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情感储备,不能为孩子们提供其所需要的慰藉。这个时候,你不用对你孩子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而应该好好考虑一下,除了你与他保持亲近外,他是否还需要你为他做些什么。要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其实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1)当你的孩子表达想要获得你的原谅时,请接受孩子的请求,并真正原谅他。
(2)给你的孩子足够的庇护和安全感,但并不意味着你对他的行为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3)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需要,请给予他安慰。
(4)在没有压力的寻常时间里,与孩子来一次倾心的交谈,告诉他在他需要的时候,家永远是他最后的庇护所。
3.给面临压力的孩子以支持
压力不仅仅困扰着成年人,事实上,孩子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他要承受来自自身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欺凌、学业压力和交友问题的压力。另一方面,他还受到心事重重、缺乏忍耐的父母所面临压力的间接影响。面对压力,他们可能比成年人更加迷茫而不知所措。
一位母亲说:“我过去认为我孩子挺好的。尽管他孤独了些,但他看起来生活得不错。我的生活也还行。我们之间交谈不多。后来,在进行中考的时候,他开始逃避一切事情。如今他不学习,整天关在家里,也不说话。我们的生活真的是一团糟。”
这个孩子的表现就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的孩子长时间地难过或者郁郁寡欢,超出了你的预期,或者变得富有攻击性,离群索居或者不愿与人交往,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分依附他人,这时,他可能正感到痛苦难过,需要你对此采取一些行动,家长必须采取一些慰藉他的行动。此时,你应及时告知他事情的变化及做出的决定,以便他感觉到没有失去控制。保持生活的常规不变,以强化他的安全感。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只有给予他足够的爱,他才会理解爱的内涵,才会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成长,这不正是父母所希望的吗?做孩子坚强的精神后盾,他的成长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