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不苛求绝对的公平,才能少些叛逆心
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等,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人的心理常常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每件事都应当公平。在这种想法的引导下,人们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便开始抱怨、发泄内心的不满,而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苛求绝对的公平,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成人尚且如此,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孩子就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心,是因为内心苛求公平,一旦达不到自己公平的要求,便会发泄情绪,为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绝对的不公平是不存在的,只有平衡自己的内心,才能少些对抗,多些平和。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要出门很长一段时间,离开皇宫前,他交给他的三个仆人三锭银子,并吩咐他们说:“这些钱你们拿去做生意吧,等我回来时,你们再带着赚到的钱来见我。”
一段时间后,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来见他,对他说:“陛下,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国王很高兴,并给他10座城池作为奖励。
第一个仆人走后,第二个仆人来了,他对国王说:“陛下,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池。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陛下,你给我的银子,我怕弄丢了,所以一直用手攥着,没有拿出来过。”
国王一听,十分生气,于是,他将第三个仆人的银子也拿来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现在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马太效应”。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马太效应也处处存在。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马太效应”的作用多数是消极的。
例如,在一个班级里面,那些学习上的尖子生,老师就会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是优秀的,并对他们抱以很高的期望,于是,在这种激励下,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而那些学习成绩差、调皮的学生,就会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们的孤立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校都遭遇了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他们回家后,会向父母抱怨,认为老师偏心,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即使犯了错也会被老师一笔带过,而自己犯了一点无心的过错也会被老师批评。孩子们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让他们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搞好师生关系很不利。对此,父母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不公平”。
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让孩子不要总是提及别人,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是学会关注自己,这样,就不会因为比较而出现不公平的心态了。
第二,让孩子多关注生活中快乐的事。这时,孩子就会发现,心情豁然开朗。生活中的诸多快乐正一件接一件迎面而来,即使不是一个好天气,你都会感到内心的喜悦。
作为父母,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公平的事,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越是苛求所谓的公平,你就越会觉得自己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要摆正心态,不必事事苛求百分百的公平,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要把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面。要注重自己的生活,而不要把眼光放在他人的表现上,否则,只是徒增烦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