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溺爱只能教育出没规矩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减轻孩子的叛逆心,就不可过度压制孩子,就要给孩子自由,然而,一些父母似乎没把握好这个度,他们认为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就要给他们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孩子在还小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和规矩意识,这需要我们制定规矩来进行约束和提醒,而如果我们放任孩子,就会导致他们为所欲为,一个没有自制力与约束力的孩子,怎么能谈成人和成才呢?
与放任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管得过严,他们认为慈母多败儿、棍棒之下出人才,所以采取严格管制的教育方式,而其实,这要么教育出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孩子,要么孩子极度叛逆,难以管教。
父母爱孩子,要爱在心里,而不是表现在物质生活上,爱孩子,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头,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一味地溺爱,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因为溺爱孩子导致的悲剧,始终让人触目惊心。
在一座小城市,有一对年过四十的中年夫妇,他们中年得子,这对于这二人来说,可谓是喜从天降,于是对儿子是百般疼爱,从来都是什么都依着儿子,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儿子是个较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成绩也平平,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
儿子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考上大学,父母就求人给他安排在一所贵族学校去读书,从来没有离开过身边的儿子是他们时刻的牵挂,夫妻俩每个星期都要到儿子的学校去看他,生怕他有什么不适应。
大学毕业后,父母并不鼓励儿子出去找工作,而是劝他不要担心,因为有文凭,可以再等等,以后找个好工作。他们怕孩子在家无聊,就专门买了电脑。就这样,又过了几年,父亲也开始担心了。他给儿子找了几份工作,可是孩子都以不适应为借口推辞掉了。慢慢地,父亲因为阴郁,得了抑郁症,可令很多医生护士惊奇的是,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到医院看过自己的老父亲。
自从有了电脑以后,儿子就生活在了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再也不出来了。每天,从入夜开始,儿子就开始在网上泡着,第二天早上才开始睡觉。他在网上做些什么,做父母的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儿子的房间从来不要他们夫妇进去。平时两代人之间基本上不交流,儿子也从不跟父母一起上街,他需要什么,也不跟父母说,只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让父母给他带回来。有一次,儿子要母亲给他带东西,母亲忘了,儿子于是大发脾气,把家里的电视机都砸坏了。
或许是因为对儿子失望,也许是一时的想不开,年迈的父亲在出院回家那天早上用榔头猛击熟睡中的儿子的头部,导致儿子昏迷数日。儿子躺在医院,父亲精神恍惚,剩下一个老母亲,守着一个破碎的家庭伤心操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幸的发生与父母对儿子的溺爱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惨剧的发生,生活中也并不少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样的孩子,如此自闭、冷漠、寡情、无能,几乎等于一个废人,更谈不上什么男子汉了。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人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不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却不准它吃草喝水,或是东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意义的。
对此,我们父母要明确几点教育规则:
1.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
每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2.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
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3.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
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作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但我们更有责任培养出孩子的好品格、好习惯,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而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