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隐私应该得到尊重

孩子的隐私应该得到尊重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包括成长中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尊重,这是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权,如果他们感到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了,就感到无处藏匿,感到羞辱,气恼,产生令父母惊讶的激烈的情绪反应,为此,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是预防孩子叛逆的重要一环。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阳阳是某校一名四年级女生。有一天,她正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间,她想起了昨天晚上的作业忘记带了,于是急忙又掉头往家跑。当她掏出钥匙打开家门时,看到妈妈正从自己的房间里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阳阳走进自己房间去拿作业本,推开房门,她愣住了,她看到自己书桌的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及贺卡等全都胡乱地堆在桌子上。

阳阳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没想到妈妈却比她还生气:“怎么了?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啊!”阳阳很愤怒地回答妈妈。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阳阳说。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很多父母认为,孩子都是自己的,看个日记怎么了?还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做是关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防止孩子走入歧途,以免孩子一步走错步步皆错。父母看似关心孩子,而孩子,虽然有可能会了解父母的本意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但是,父母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对子女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让孩子们感到不舒服。于是,这些孩子对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私拆他们的信件很反感,甚至有些孩子总爱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总之,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

的确,日记引起的冲突通常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孩子们因父母要查看日记而忿懑苦恼,令家长们坐卧不安的则是:孩子竟然把日记锁了起来!而实际上,有时候,孩子写日记,并不是因为孩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隐私应该受到尊重。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孩子的生命都是自己给的,哪里还有什么隐私,因此,提到孩子的隐私问题,都会觉得不以为然,父母看看孩子的聊天记录、手机短信、日记,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正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

事实上,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们渴望父母能给自己更多的空间,而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的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父母干涉过多,是很多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尤其是孩子的隐私,“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父母亲偷看我的短信”“上网聊天也要偷着瞧,一点自由都没有,真烦”,这恐怕是很多孩子的心声。但家长们却左右为难,“我们不看的话,怎么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如何在家长的知情权与孩子的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呢?

1.不看也罢

可能每一个家长在查看孩子的日记前,都会给自己一万个理由,但最大的理由莫过于你不适应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不适应与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分离。静下心来想,你可以发现,我们可能会发现,促使我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情绪上的某种需要。

当我们看到孩子带锁的日记时,你可能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再对我们敞开心怀,孩子开始躲避我们关注的目光。每一个敏感的母亲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无可奈何之中我们会感到有点委屈:“我养你这么大,怎么连看看日记也不可以啊!”

2.要注意引导方法

父母侵犯到了孩子的隐私,他们的出发点并不坏,他们担心子女出事,有时也确实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子女。但是,他们那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对于孩子某些问题,要重在引导,要根据孩子的选择给他自由,不能多加干涉。即使你想了解孩子,并不一定要以窥探孩子隐私、牺牲孩子隐私为代价,而应该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相处,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平等对话,交流情感,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秘密告诉父母。亲子间多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心中的秘密。尽量帮助孩子减少不必要的秘密,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3.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

信任感的建立,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也得说清理由,取得孩子谅解。承诺为孩子保守秘密,一定要守信。同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不断改变监管的力度和方法。平时多和孩子谈谈心,学会信任孩子,家长们应当将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和独立的人来看待,学会尊重孩子,学会理解孩子。

人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私事,这便是隐私。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保护个人隐私不许侵犯,这便是隐私权。大人的隐私权且不说,孩子的隐私权受侵犯是常见的事。因此,作为父母,要主动改变观念,改变单一管理孩子的方法,不要再把你的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了,你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人来平等看待,尊重孩子,从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