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体罚对孩子的伤害吗

你知道体罚对孩子的伤害吗

事实上,中国素来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且,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曾被父母打过。如今,体罚仍被广泛用于对付那些叛逆的孩子。那么,体罚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诚然,我们的孩子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孩子犯了错,就要批评和惩罚,不少父母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孩子牢记错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有体罚,体罚正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甚至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其实,“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家长不妨温柔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不仅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增强了孩子勇于发现错误的信心和勇气。

美国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指出,体罚虽然可以纠正孩子的某些错误行为,但是却同样为孩子带来深远的不良影响,甚至一些孩子成人后还呈现出虐待倾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引发10种不良行为,其中就有进攻性、反社会以及在婚姻中的家暴行为等。她说,体罚未必一定会引起这些问题,这还要看对孩子使用体罚的频率、强度以及父母动怒程度或是否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使用等。她说,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分清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虽然当父母在场时孩子看起来听话了,但是一旦父母不在,或者事后,他们会肆意妄为或寻找各种方法逃避惩罚。

日本熊本大学研究发现,在孩提时代受到体罚的人,其大脑额叶萎缩程度明显高于那些未曾受过体罚的人,所以体罚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情感、脾性和对社会的认知。

北京大学青少年研究所的陈晶琦博士是国内较早研究体罚和人格发展的学者,在她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羞辱、体罚、挨打、限制活动等,其中18.9%有过严重挨打的经历。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家长对自家孩子进行体罚的问题比较常见。而且这些在成长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成长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

目前的研究较多地证实了体罚与孩子成长后的心理和人格之间的密切关联。其实,孩子非常聪明,在遭受过体罚后,为了不再受体罚,他们往往会采取措施逃避体罚,从而开始撒谎,或者掩饰来逃避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这也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加大父母与其孩子沟通的困难。

国外的行为医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遭受体罚等惩戒的孩子长大后,婚姻和家庭生活很可能不和谐,他们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忽视对自己下一代的培养,如此恶性的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从我们的孩子出生开始,接触时间最长且最亲密的人就是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我们父母的神经。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在幼儿时期,孩子很多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是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多沟通,采取正面的和鼓励的方式,强化孩子良好的品质。对错误的行为也不能仅仅进行惩罚,而应该告知孩子这些错误行为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孩子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以最让父母和家长头疼的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的种种可能性,他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抵抗周围的人和环境。如果寻找不到自我认同的感觉,他们宁愿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着”;而如果对自己有了认同感,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并能够明确未来的方向,健康成长。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其行为社会化刚开始,动作发展也未成熟,所以可能习惯性地拍打了同伴,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注意,从而进行交流,而这样的动作在父母眼里很可能就是侵犯性的“击打”。其实,对于孩子一些仅仅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行为,父母可以通过忽视的方式进行对待,孩子在几次尝试而没有达到目的之后,自然会放弃这一行为。如果真出现严重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就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现在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也就无法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父母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发展的知识,对孩子各个阶段的行为方式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对待,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可以体罚孩子,而应该给予孩子爱和理解,让孩子真正把家当成心灵的港湾,孩子自然少了很多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