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好好消息和坏消息
很多人都不擅长回话,在给别人回话的时候,却还要自以为聪明和幽默地告诉对方:“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消息?”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丝毫也不好笑的玩笑。因为,被回话者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一定会喜忧参半,也有一些被回话者心理承受能力差,马上就会开始胡思乱想,导致内心紧张焦虑。
许多回话者虽然说出了诸如“好消息和坏消息”的选项,却往往不等被回话者作出选择就优先说出好消息。这是因为人人都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也都希望通过诉说好消息给他人带来愉快的感受。那么,坏消息呢?哪怕可以暂时拖延,最终也还是要说出来的,所以,如何说出坏消息就成为一种考验。
有研究机构专门针对好消息和坏消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回话者往往想要先听到坏消息,再听到好消息,大概是想先苦后甜。而回话者则往往情不自禁地先说出好消息,以期和被回话者一起感受喜悦,然后再说出坏消息,在好消息的铺垫下,很多坏消息的杀伤力也就没有那么强了。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关于好消息和坏消息,当这些消息出现的顺序不同时,它们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在回话的时候,确定好消息和坏消息的顺序,很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如果坏消息很糟糕,那么就先说好消息,这样一来,对方在听到好消息之后心情很好,对于坏消息的接受和承受能力都会增强。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会削弱好消息给人带来的喜悦。反之,如果坏消息并不那么糟糕,则可以先说坏消息,在对方接受坏消息之后,再和对方说好消息,则双方就可以长久地沉浸在好消息带来的喜悦中,更长久地感受愉悦的情绪。总而言之,必须结合各种情况,才能最理性地给好消息和坏消息排列顺序,才能让回话效果最好。
妈妈觉得膝盖疼,艾米带着妈妈一起去医院检查,还特意挂了个专家号。专家看到妈妈的体重很重,为此对妈妈说:“作死吧,你这么重的体重,膝盖肯定废掉了。”妈妈大惊失色,赶紧问:“医生,那怎么办呢?”医生说:“实在不行只能换膝盖喽!不过你要是继续这么肥胖下去,到不了换膝盖的时候,人就已经不在了。”艾米听到医生的话简直忍无可忍,当即对医生喊道:“你这是什么狗屁医生,有你这么和病人说话的吗?病没什么大碍,吓也被你吓死了。”医生被艾米一通数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说:“我是实话实说的啊!”
后来,艾米和医生大吵一架,换了个医生看病。新医生进行检查之后,给妈妈开了单子,让妈妈先去做X光。妈妈问新医生:“医生,问题严重吗?”新医生安抚妈妈:“还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况,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半月板损伤。你先去检查,我看到检查结果再和你详细说。”艾米赶紧带着妈妈去检查,等拿到检查结果之后又回到新医生那里。新医生对妈妈说:“不要紧,就是膝关节老化了。不过,您的体重超标,会加重膝关节的受力。我建议您可以适当控制体重,减少爬楼梯,做一些不磨损膝盖的运动。”妈妈听到新医生的话,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这个事例中,第一个专家医生不管医术是否真的高超,以这样的态度和病患说话,本身就是缺乏医生道德素养的表现。第二个医生则很谨慎,在没有看到X光的结果之前,他哪怕有不好的推断,也没有明确对病患说出来,而是安抚病患的情绪,让病患先进行相关的检查。等到看到检查结果之后,他再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建议,这对于病患而言当然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他自身也能与病患形成良好的关系。
对于医生而言,治病救人是天职,如何和病患沟通病情,则是艺术和技巧。如果我们是患者,当然愿意选择接受后一个医生的诊治,而不希望自己的病还没确诊,就先被医生吓个半死。所谓医者仁心,就是说医生要能够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从而决定先告诉病患什么,再告诉病患什么,让病患有一个接受病情的过程。
当然,所谓的好消息和坏消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这个人而言是好消息,对于另一个人而言也许就是坏消息;前一刻还是坏消息,下一刻也许就能转化为好消息。有的时候,在决定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时候,我们还要对消息进行衡量。如果好消息能够抵消坏消息的不良影响,那么就先说好消息。如果好消息不能抵消坏消息的影响,那么就先说坏消息,因为,无论好消息先说还是后说,坏消息都会使人感到很郁闷、失望。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这样才能让回话起到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