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其词,用无效回答敷衍

含糊其词,用无效回答敷衍

前文说过,对于攻击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的方式把皮球踢给对方,让对方感到无言以对。但是,对于那些并非出于恶意却会导致我们非常尴尬的问题,则不适宜用攻击性很强的反问方式。假如对方是出于好心,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对我们说话或者提问会让我们难堪,那么我们不妨装糊涂,含糊其词,并且用无效的回答敷衍对方,从而使得大家能友好相处,而不至于因此陷入冷场之中。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会打哈哈。所谓打哈哈,就是说一些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话,避免进行有效的回答,也避免激化矛盾。这是一种无效回答,即使回答了,也相当于没有回答,因为对方并不能从我们的回答中收集有效的信息,或是得到他们想要的反馈。在需要正面回答的情况下,打哈哈是一种很低效率的交流方式。而在无须回答的问题面前,打哈哈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有效地控制他人的思维,引导他人的交谈节奏。打哈哈说的是没有意义的话,既然如此,说话的方式也就可以非常灵活和丰富,根本不需要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够起到转移话题、回避回答的作用就好。

当然,打哈哈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时候,别人来求助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有能力,则应鼎力相助,如果没有能力,就要明确和对方表达拒绝的意思。为了让对方被拒绝之后不至于记恨我们,我们还可以说一些自己的苦衷,争取得到对方的谅解。这个时候很不适合打哈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直接拒绝且世故圆滑的糟糕印象,不利于我们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他人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这个话题,对此,也可以采取打哈哈的方式。例如,前段时间网络沟通中用得很广泛且频率很高的“呵呵”,就是一种打哈哈的典型方式。因为这是一种爱搭不理的回话方式,且带有一定的冷漠色彩,意味着不屑一顾。为此,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要慎重选用“呵呵”这种典型回话方式,以免引起他人的误解。

在办公室里,杨姐向来都是明哲保身的典型代表。虽然在公司里时间很长,是办公室里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人物,但是杨姐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资格老,在办公室里当小喇叭、长舌妇。

有一次,刘琴因为一些事情和上司发生了冲突,对上司意见很大。为此,刘琴忍不住和杨姐抱怨:“杨姐,你说我们怎么这么倒霉,居然摊上了这样的领导,真是没地方说理去。”杨姐听到刘琴说起这样的敏感话题,非常慎重,说:“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刘琴没有理会杨姐的意思,继续说:“我这个人一向嫉恶如仇,最恨别人对我不公平。一旦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就必须讨个说法。杨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杨姐微微一笑:“呵呵,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啊!”这一次,刘琴知道杨姐不想蹚这趟浑水,也不愿意参与她的话题,为此马上噤声,不再和杨姐就这个话题说下去了。

职场里的很多菜鸟都缺乏经验,尤其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处处追求公平,事事都索要说法。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很多事情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考量。作为职场老人,又一直在办公室里看世事冷暖,杨姐对于这类事情还是能够看明白的。她不愿意参与刘琴的敏感话题,又不能对刘琴所说的话听若未闻,为此就采取这种打哈哈的方式对刘琴敷衍了事。

除了采取无意义的回答——打哈哈之外,有的时候,还可以假装没听懂对方的话,故意答非所问,让对方在询问一两次之后无奈地放弃。对于很多涉及隐私的话题,就可以采取这样答非所问的方式回答,这样一来,一则对对方作出了回应,二则也可以把话题岔开。

过年了,总有些不合时宜的成人一看到孩子就要问成绩,却不知道成绩是孩子心中的痛点所在。好不容易放假了,可以暂时把学习放下,就算是学霸,也不愿意继续被问及和学习有关的问题。这不,小菲才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老家,大伯一看到小菲就问:“小菲,学习怎么样?”小菲当然听懂了大伯的问题,但是她假装没听清楚,回答:“学校特别好。我们的学校在大城市,房子建造得很漂亮,设施也很齐全,比起家里的学校不知道好多少倍呢!大伯,你要把哥哥也转到我们的学校上学吗?”大伯有些尴尬,说:“大伯可没有这个能力,而且我们在城里没有房子,没有地方住啊……”大伯的话还没说完,小菲就说:“大伯,要努力奋斗啊,就像我爸爸妈妈一样!”说完,小菲就跑去玩了,剩下大伯愣在原地。

小菲很聪明,故意装作听错大伯的提问,把话题引到学校方面,还给大伯提出了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大伯也尝到了别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滋味。答非所问,是一种摆脱尴尬的好方式,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就可以解救我们于水火,让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更加占据主动。

所谓无效回答,也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无效回答,即回答毫无意义,从回答中看不出任何端倪。一种是有效的无效回答。在这种回答中,隐藏着问题的答案。不管是哪种无效回答的方式,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