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弄清提问者意图
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根据此前回答问题的思路,不假思索地作出回答,甚至对于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常常会陷入回答的误区之中,也会因为思维的局限性和影响力导致回答问题因循守旧,根本没有新意。有些提问者正是利用回话者的惯性思维,引导回话者作出既定的回答。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之所以提问,都是因为受到了内部动机的驱使。有些内部动机非常明显,为此答案往往隐藏在问题之中;有些内部动机隐藏很深,为此就需要回话者分析提问者的动机,才能给出更恰当的回答。作为回话者,要想真正贴切地回答问题,就要利用发散性思维,弄清提问者的真实意图。如果提问者别有用心,动机不纯,那么我们即使知道提问者的动机,也可以假装不知道,避重就轻,从而回避提问者的用意。这样一来,作为回话者,我们就可以占据主动,也可以牵着提问者的鼻子走。
作为公司里的新人,小张因为工作表现还算不错,为人也很谦虚低调,深得老板的喜爱。有一段时间,老板策划着去美国出差的事情,因为出国的机会很难得,所以同事们都很希望能够陪同老板出国。然而,老板心里其实想带着小张一起去美国,这样也可以让小张开开眼界,接受历练。消息传出后,同事对此议论纷纷,一些资历比小张老、工作表现比小张好的同事,全都表示不满。思来想去,老板决定想个办法让小张去美国这件事情变得名正言顺。
一天中午,大家吃完午饭都在办公室里休息和闲谈,老板当着所有人的面问小张:“小张,听说你在大学里英语学习很不错啊!”小张不假思索地回答:“哪里,哪里,也就一般般。”这个时候,有几个同事马上领会到老板的意思,当即自告奋勇:“老板,我的英语过了八级,还自学了商务英语,一定能给您美国之行当好翻译。”“老板,我的英语很好,尤其口语非常流畅。”这个时候。小张才醒悟过来老板是想给他名正言顺去美国的机会,但是他显然没有领会老板提问的动机,以致失去了这个机会。最终,老板带着那个英语八级的同事飞往美国,小张懊悔不已。
显而易见,小张因为遵循惯性思维,不合时宜地谦虚,没有顺着老板的话继续往下说,证明自己是最适合去美国的人选,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陪老板去美国的好机会不翼而飞。要想给他人恰到好处的回话,就一定要理解和领悟他人的意思。如果他人是好意,我们就要顺着他人去说,如果他人是恶意,则我们也可以早作准备,占据回话的主动。如果不能理解他人提问的潜在动机,则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常常会因为不明就里而说出错误的话,乃至错过很多的机会。
要想更好地回话,我们就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让思维从固有的圈子里摆脱出来,这样才能打破常规,有更加出色的回话表现。只要坚持思维清晰,我们就能找到思维的重点,从而给予回话更大的空间。当然,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天生就有很大的差别,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思考水平,才能在回话的时候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