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比喻,让回话更形象生动

作比喻,让回话更形象生动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一则取决于知识水平,二则取决于人生经验,三则取决于沟通的水平。为此,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师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很擅长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加形象生动,雅俗共识,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和欣赏。有些作者的作品让人读来感觉到艰难晦涩,这样的话,其读者不多,作品也就不能广泛流传。善用比喻,是作为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能够熟练驾驭文字的表现。

不但书面文字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变得生动,就算是口头语言,也同样可以采取作比喻的方式,让回话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让听话的人从我们的语言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生动的趣味。这样一来,交谈自然可以顺畅地进行下去,回话也会事半功倍。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说话的时候平铺直叙,不讲究方式和技巧,则只会导致听的人感到厌烦,而说的人也会因为听者的索然无味失去继续说下去的兴致。而如果能在说话时善用比喻,则可以改变这一切。一个比喻,可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话瞬间增色不少;一个比喻,也可以让毫无兴致的听众马上恢复兴趣,变得积极主动,从而促使交谈在双方的努力下继续下去。

有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为此,就去问甲。甲告诉盲人:“大象就是大象的样子啊,没有什么其他的样子。”但是,盲人根本不知道大象的样子,他还是很好奇。

有一天,盲人遇到了乙,问乙:“你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乙说:“你不知道大象的样子吗?”盲人说:“我看不见。”乙说:“那你可以摸一摸大象啊。”为此,盲人去到动物园,想要摸一摸大象,可饲养员坚决不同意,告诉盲人:“大象实在太大了,你不能靠近,否则会有危险的。”就这样,盲人依然不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感到非常郁闷。

后来,盲人认识了丙。盲人对丙说:“你可以告诉我大象的样子吗?”丙回答:“你看不见,又不能把庞大的大象摸个遍。这样吧,你等着,我马上回来。”说着,丙去买了一个大象的模型回来。丙告诉盲人:“你先摸摸这个大象的模型,知道大象大概的样子,我再把大象到底有多大描述给你听,好不好?”盲人把模型仔仔细细地摸了好几遍,说:“我知道大象大概的样子了。”丙这才告诉盲人:“大象的模型特别小,真正的大象非常大,有一层房子那么高。大象的腿是圆柱形的,就像你在高大的建筑物里抱住的圆柱那样非常粗壮。大象的鼻子特别长,有三四米长,当然,更大的大象鼻子就更长。大象的鼻子很神奇,可以吸收很多的水喷洒在自己的身上给自己洗澡,还可以卷起很粗的树干,当搬运工。至于大象的耳朵,你从模型上摸到的很小,实际上相当于十几个蒲扇那么大,一扇动就会有风。”听到丙的描述,再结合刚才摸索的模型,盲人欣喜地喊道:“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谢谢你!”

对于盲人而言,因为他从没有看过大象,所以难想象出大象的样子。幸好丙非常聪明,先是让盲人摸索模型,而后又采取作比喻的方式告诉盲人大象身上每个部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这样一来,盲人就可以大概知道大象的样子,对于大象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对于理解能力欠缺的人,以熟悉的事物给他们作比喻,会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陌生的事物。这样的回话方式很容易勾引起他人倾听的欲望,也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他人的好奇和想要了解某些事情的欲望。作比喻固然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是不要泛滥一定要把握恰当的原则。凡事皆有度,过度犹不及,一旦泛滥成灾,就会导致比喻失去原有的效果。只有适度且恰当,才能让语言更加灵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喻还要避免牵强,如比喻雪花就像盐一样,就不如把雪花比作柳絮,因为盐只是与雪花的颜色和形状相似,而柳絮则与雪花从天上纷飞而下更加相像,也使得比喻的效果更好。只有在本体和喻体有很大相似性的情况下,才能增强比喻的效果,让听话的人有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和理解。